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方法

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515 浏览:69230

【分析考情】

在2001年全国高考试卷中,除北京外,均设置了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由此可见,本考点是文言文中的重中之重.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二是主观题.其中,以主观题为主.主观题又分为两类,一是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出几个句子要求翻译,二是另给一则文言短文要求翻译,以前者为主.考查重点有“正确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抓住文中的关 键 词 语、特殊句式”等.考生除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外,还要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考点解析】

翻译是把对语言形式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两个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

要翻译句子,必须先理解句子.“理解文中的句子”,要求能够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每一文句的具体含意,并能对该句从内容和表达等方面作出相关分析.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子中的关 键 词 语,特别是多义实词、重点虚词、相关句式,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意.

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句子,要求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要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翻译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内容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解题方法】

一、理解文言语句六法

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如对“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的翻译,要结合当时帝王气象与众不同的迷信思想来翻译,还要知道“龙虎”象征天子,“五采”云为祥云等自然现象的含意.所以应该翻译成“我让人观望他(刘邦)住所上空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呈现五彩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象啊”.

2.要注意词类活用、通检测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的“而”省略了主语“江水”,翻译时要补充出来,译成“(江水)总是这样不停地流淌,但(它们)并没有流走”.又如“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中的“侣”“友”,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理解为“以等为侣”“以等为友”,全句译为“把鱼虾作为伙伴,把麋鹿作为朋友”.

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凶”字理解起来就比较难.“凶”一般人理解为“不吉祥”“凶恶、残暴”,代入原句中都不通;联系课文谈话主体及后面的内容,可以推断“凶”应该是指“荒年,谷物收成不好”.此句译为“黄河以北遇到荒年,我就把百姓转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

4.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与这些语句相对应的语句的用法和意义.如对偶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中的“无以”意义和用法相同,都译为“没有办法来”.又如排比句“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中的“席卷”“包举”“囊括”都是“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5.对于复杂不好梳理的句子,最好进行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 键 词 语,分析句间关系.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分析主干为“辛苦等非独等所见明知”,“所见明知”是“所”字短语,作宾语;“蜀之人士”和“二州牧伯(长官)”作定语,全句译为“我的苦衷,不只是蜀之人士和二州的长官看到并明明白白知道的”.


6.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意.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琵琶行》)中的“丝竹”,初中课本《陋室铭》中有“无丝竹之乱耳”一句,“丝竹”解释为“弦乐器、管乐器的总称,古代泛指音乐”.据此推出“终岁不闻丝竹声”中的“丝竹”也是指“音乐”.又如“腹犹果然”(《逍遥游》)中的“果然”的义项,可以联想到成语“食不果腹”来推断为“吃饱的样子”.

二、文言文翻译十法

1.留(原词保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2.换(古今词代替).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检测字换成本字,如:“吾本布衣,汝亦黎民.”这里“吾” “汝”直接换为“我”“你”; “布衣” “黎民”换为“百姓”即可.

3.对(对应翻译).主要包括通检测字要解释为对应的通检测本词的意义;一般词语最好翻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等.如:“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这里的“游”翻译为“游玩” 较好.

4.转(转词意译).文言文中有一些习惯用语(如“下车”),运用比喻、借代(“秋毫”)等修辞用语,形象描绘的词语(“乞骸骨”、“山陵崩”)等,要根据语境转换词语、意译.如:“上书乞骸骨”可译成“上书请求退休,回家养老”.

5.调(调整语序).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等)以及固定句式,翻译时要调整过来.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可译成:“公子能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这种品德)表现在哪里呢?”

6.合(繁笔简合).有些句子为了某些需要,故意用繁笔,翻译时只要译出意思即可.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合译为:“有统一天下的心意(志向).” 7.分(语意分承).有些特殊的句子,翻译时需要扩充,才能使语意丰富.如:“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可分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8.补(成分补充).文言文省略某一词语(如介词“于”等)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的现象很常见,翻译时根据语境要补充完整.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补充省略为:“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我)不亦君子乎?”

9.去(删除省略).有些文言虚词在句子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夫)、感叹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作用,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10.套(固定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很常见,遇此情况可以套用翻译.如:“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这里的“无乃等乎”就是固定句式,可以套用为:“这恐怕(太晚了)吧?”

【模拟演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①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译文:

②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陈轸谓楚王曰:“王不如以地东解于齐,西讲于秦.”楚王使陈轸之秦.秦王谓陈轸曰:“子秦人也,寡人与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亲国事也,故子弃寡人事楚王.今齐、楚相伐,或谓救之便,或谓救之不便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陈轸曰:“王独不闻吴人之游楚者乎?楚王甚爱之.病,故使人问之,曰:‘诚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①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

译文:

②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

译文:

三、把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选自《世说新语》)

译文:

四、将下列文言短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建文四年六月乙卯,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复兴.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计,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

①即事不计,当死社稷.

译文:

②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译文:

【参】

一、①你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

②现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我)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

二、①贤卿为何不在为楚国效忠之余,也为我出一点主意呢?

②不知道他是否怀乡,检测如真是怀乡的话,那他就要唱吴歌了.

三、阮光禄在剡的时候,曾经有一辆很好的车子,不论谁来借,他都借给.有个人要埋葬母亲,心里想借车子却不敢说.阮光禄后来听到这件事,叹了口气说:“我有车子,却使人家不敢来借,还要车子做什么用呢?”于是把车烧了.

四、①即使兵败,也应当为国家而死.

②攻克京城的那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希望您不要杀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