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天净沙·秋思》与英译本对比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98 浏览:12170

摘 要:《天净沙秋思》是广为传诵的元曲作品.本文对这一作品的一篇英译版本与原著进行了对比评析,有助于我们认识译诗如何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保持和再度体现原诗的美学价值.

关 键 词 :《天净沙秋思》;英译;评析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1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经典之作,被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中原音韵》),王国维将它列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并评说“纯是天籁①”,又在《人间词话》中称其为“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几个世纪以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经久不衰.本文以《天净沙秋思》的一个英译本为例,进行赏析.

从语言形式上看来,此曲前三句共十八个字,分别为九个名词,指代九种事物.九种景物互相叠加起来,朦胧之中却见凄美动人的美学享受.从音律来看,平仄相间,韵律紧扣,若再配以曲调歌唱,苍凉温婉,一定会催人泪下,令人动容.这也成为它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静动的角度去看,枯藤老树为静物,昏鸦则为动景;小桥、人家是静物,流水则是动态情景.随着作者与读者视线的移动,动静景物不断变化,互相叠交,各种场景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映衬出了“断肠人”的那种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境遇.

从意象上来看,全诗由12个意象组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这些看似平凡的意象,却将孤立的景物组成有机整体,彰显出一派萧瑟黯淡的画面,意境悠远.

Tune to “Sand and Sky”

---Autumn Thoughts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 Translated by Schlepp

Schlepp的译文30字,简洁短小,采用的是字面的翻译法,和原文的意味情调相似,也勾勒出了一幅静态的图画.译文的语言选择和语言组织表达的是静态的“事物”,和原文的意境颇为接近.从这一点看,Schlepp的译文是比较贴近原文.

从音律上来看,主要押辅音韵.其中一三句押辅音韵/k/和/g/,宽泛意义上的辅音韵;二五句押辅音韵//.全诗押韵格式为abadb.

从译文的语篇上看,译文通篇并没有使用动词,全部由名词与形容词组合构成,采用的是形容词前置或后置来修饰名词的方法,全文似一潭清澈的静水,平静之下蕴含无尽的意味.

从文词选词上上,Schlepp的译文“以静态的名词及附饰语,互有关联又很疏散地构成一幅静态图画,通篇不用英文形式,有合原作情味处,代表一种译风.”译文的内容极为精炼,几乎无法增删一词,好似印象派大师作的画,简约的线条和数种色彩构成了一组强烈对比的印象,清晰却又硬朗.另外,译文沿用的是汉语诗歌的意合习惯,突破了英文诗歌形合的常规.通篇没有完整的句子,也没有连接词语的关联词,只有出现在最后一句的and,这和美国意象派诗歌有相似之处.意象派代表人物庞德在创立意象派的之初曾借鉴和仿效中国古典诗歌的写作方式,惯于采用“意象叠加”和“意象并置”的写作手法:即把不同时空的两个意象并列排在一起,从而启发和激起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地铁车站》即是完美的例子.

然而,需指出的是,译文没有得到完全体现出元曲里富有节奏感的词语;另外,个别词语的翻译也欠到位,如把“小桥”译为“low bridge”(矮桥),颇显笨拙,失去了元曲中小桥的玲珑秀美之感,;另外,“西风”译为“west wind”也不够贴切:在英国,当西风吹来的时候,正指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之季.英国诗人雪莱(Shelley)曾在《西风颂》中对west wind进行了高度的颂赞,认为它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征.由此可见,在西方文化中,西风是和春天、希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在中国,西风吹来时节是深秋或冬季将至,天气渐冷,树木凋零,使人联想到的是萧瑟、悲凉的意象.在李白的《忆秦娥》中“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句与李清照的《醉花阴》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都充分体现出西风的萧凉之感.本诗中的“古道西风瘦马”是这样一幕图景:孤独的旅人站在秋日苍茫的暮色之中,眼望萧瑟的荒郊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体现出一种悠悠的哀愁之感.对文章逐字翻译虽然有助于传达文字的概念意义,却未能将其凄婉苍凉的情怀意象完美再现,且“有可能引起原语文本联想意义的严重失误或者在原语文本风格值的恰当欣赏上造成重大损失”.

从总体上看,Schlepp的译文采取意象派的意象叠加法,再现原曲中朦胧的美学意象,节奏自然,不刻意追求押韵,翻译的“信”“达”两方面做的很到位.然而,翻译并非易事,译诗更是难上加难,只有从意境上高屋建瓴,选词上逐字斟酌,再赋之以适当的格律音韵,才能称之为上乘译作.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