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天”断想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68 浏览:15305

今天我要的“李青天”,不是清朝嘉庆年间那位被蒙冤系狱者闻其复任的消息后大喊“李青天来,吾不死矣”的李步蟾,也不是1814年被民众称为“李青天”的山东东阿县县令李贤书,而是20世纪60年代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被皖人称誉为“李青天”的李葆华.

李葆华,河北省乐亭县人,中国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之子,1925年参加革命.解放后曾任水利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和华东局第三书记等重要职务.1962年1月,扩大的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旨是总结经验教训,纠正“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力求尽快扭转国民经济的困难局面.参加会议的安徽省地市县委负责人纷纷批评安徽省委及其第一书记曾希圣“五风”严重,饿死人、制造冤检测错案和向封锁真实情况等错误.曾希圣两次在大会上作检查,请求处分和调整职务.领导对安徽的问题非常重视,决定将曾希圣调离安徽,李葆华出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会后,李葆华没有回上海就直接来了安徽.

安徽是“大跃进”、大饥荒的重灾区,据后来安徽省厅原副厅长尹曙生根据原始档案资料披露,“安徽省在‘大跃进’年代,人民群众吃尽了苦头,饿死了400多万人(有案可查,不是推测的),发生人相食(多数是吃尸体)的现象并不奇怪.”(《安徽特殊案件的原始记录》,《炎黄春秋》2009年第10期)李葆华“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全省人民都眼睁睁地看着他.李葆华和新组建的省委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集中制原则,针对安徽的实际情况,对农村工作,特别是对定性为“犯了方向性错误”的责任田问题,李葆华明确表态:“提出责任田是好心,是从解决灾情出发的.”要求各地“要防止强迫命令,不要戴帽子.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大多数群众愿意改的就改,大多数群众不愿改的就暂时不改.”在强调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氛围中,李葆华却坚持不戴帽子,不一刀切,不大呼隆,而是坚持实事求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解决安徽存在的实际问题.由于李葆华不唯上,只唯实,从而为安徽人民创造了一个休养生息的宽松环境,使安徽避免了新一轮的瞎折腾,农业生产逐步得以恢复,群众逐步摆脱了大饥荒的灾难.人们从内心感戴李葆华,于是,“李青天”的称誉不胫而走,很快传遍江淮大地.

李葆华经常微服私访,倾听民众呼声,了解民间疾苦.果断地纠正、平反许多冤检测错案.1957年反运动中,安徽许多领导干部和知识精英被错划为分子,共计38,972人.1958年初,省委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李世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效椿、副检察长李锐等打为“反党集团”,撤销职务,开除党籍,下放劳改.1959年开展“反右倾”运动,又将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张恺帆,省委候补书记、副省长、省委宣传部部长陆学斌打成“反党联盟”,并上挂下连,株连无辜.全省各地类似的冤检测错案不计其数.

面对大量的冤检测错案,李葆华一不回避,二不推拖,而是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经过认真复查、甄别,很快查清了李世农等冤案的事实真相.经监委批准,1962年7月20日,省委宣布为李世农、张恺帆、杨效椿、陆学斌等人平反,恢复党籍、名誉、职务.数以万计的被株连者得以重见天日,李葆华再度获得“李青天”的称誉.

西汉词赋家司马相如曾:“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古今中外,纠正、平反冤检测错案可谓世间第一艰难的“非常之事”,只有那些具有坚持真理、维护正义的浩然正气和“敢下油锅”的大无畏牺牲精神的“非常之人”,才有勇气和魄力面对、触动和纠正、平反冤检测错案.李葆华就是这样的“非常之人”,党性、良知使他不能在自己同志和无辜者的冤苦面前麻木不仁,置之不理,所以才取得他到安徽仅半年时间就彻底平反了李世农等冤案的“非常之功”.当时,有人对平反冤检测错案颇为反感,反映到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打给李葆华,责备他“你们平反平到了不能平反!”李葆华不作争辩,但是坚持有错必纠的决心绝不动摇.至1963年7月,安徽全省的案件基本上都得到了甄别,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


李葆华在安徽施政,力戒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既抓人数多、关系全局的大事,也抓被某些官员认为是鸡毛蒜皮的个人小事.总之,凡是事关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他都视为大事尽力尽快解决.如蚌埠火车站运转车间职工张承友在工作中不幸右腿被轧断,成了残疾人.他渴望早日把在大西北工作的爱人调到身边,以解决工作、生活上的诸多问题.然而,他费了不少周折都没有办成.就在几近绝望的时候,他忽然想到被人称为“李青天”的李葆华.他决定试一试,于是赶到合肥.无奈省委的警卫人员不让他进,他决心在办公楼下等候,不见不走.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那天他真的等到了.当他看到李葆华从大楼出来走向汽车时,他连忙一瘸一拐地跑过去,双手抓住李葆华的手,泪流满面地向他倾诉了自己的难处.工作人员要把他劝走,被李葆华阻止.李葆华耐心地听他把话完之后,从口袋里掏出笔记本,迅速写了几行字,撕下来交给张承友,并告诉他回去找谁.张承友拿着这张字条回到蚌埠,不久,他的爱人就顺利地从甘肃凉州调到蚌埠工作,长期困扰他的一大难题最终在李葆华的关心下得以解决.事过40多年,当张承友获悉李葆华逝世的消息后,这位60多岁的汉子情不自禁,热泪盈眶,万分感慨地:“今天是正月十五,我要给老书记烧把纸.”

一个领导干部,在岗位上干得好不好,是不是得民心,我看等他死后有没有人为他“烧把纸”,就是一个很好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