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

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019 浏览:146622

摘 要: 所谓顿悟学习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原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突然就恍然大悟了,找到了问题解决的办法.本文结合十几年教学实践对高中地理教学中顿悟产生的机制进行研究,运用教学中的案例分析顿悟学习的意义,并致力于探讨顿悟产生的途径,以期对当下地理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关 键 词 : 顿悟 地理教学 应用

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利用顿悟学习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顿悟是格式塔心理学派对学习研究的重要贡献,是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在研究黑猩猩解决问题的情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他的实验中:黑猩猩发现通过熟悉的“跳跃”方法够不着香蕉时,不是通过不断误试的方法尝试拿到香蕉,而是蹲在那里观察和思考,随后突然找到了解决办法.可以试想,如果没有香蕉的诱惑和手杖、竹竿、木箱等情境的精心设置,黑猩猩还能否产生顿悟.顿悟的产生是有一定条件和原因的,我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了顿悟产生的几个机理.

一、顿悟学习产生的机理

(一)“认知重组”是顿悟学习的前提.

“勤于学,善于思”,在学习中机敏的思维会让学生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能够换个角度思考并对知识进行重组,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而那种学习时钻牛角尖或一条路走到黑的顽固做法,是呆板的和不科学的,本质上是一种思维缺陷的表现.但是,通过认知重组产生顿悟要有深厚的认知基础,否则顿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平时多留心积累,豁然的顿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产生.

(二)“知觉重组”是顿悟学习的保证.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否真正发生取决于学生如何对问题情景进行知觉.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对混沌模糊的知觉状态进行知觉重组后,那些无意义的符号就像被赋予了生命一样,立刻鲜活起来.两眼一抹黑的学生眼前就会突然打开一扇门,豁然一亮.

(三)“抓住本质”是顿悟学习的核心.

对于复杂的知识,首先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表象和检测象.如果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不深度思考其本质,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现象.学习结果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也就算不上真正的学习.只有扒开重重疑云迷雾,抓住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顿悟学习才能产生.


二、顿悟学习对地理学习的意义

(一)有助于迁移应用.

通过顿悟学习获得的知识会成为学生知识技能中的永久部分,有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迁移应用于实践.例如,高中地理中有一道情景题:“在北半球某地堵上水槽的塞子,打开水龙头放满水,在水面上放一朵花,拔下塞子,花逆时针旋转.”说出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很多学生对此题百思不解,答案编造得五花八门.其实这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之一“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基本规律的一个实际应用题.为什么学生对如此简单的规律不会应用呢?究其根源是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了“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转”之规律.这种机械记忆的知识只能被应用于非常具体的情景中,也就是应用于最初学习情景中,如“在北半球某地向正北发射炮弹,由于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使其右偏,炮弹的飞行方向为东北”.而上面情景题中由于塞子拔掉后水由四周向中心流的同时都向右偏转,形成逆时针旋涡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该规律的真正理解上.通过顿悟学习产生的理解是真正的理解,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任何情景中,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有助于长久记忆.

顿悟学习的知识一旦掌握永远不会忘记.艾宾浩斯关于记忆的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死记硬背的知识在记忆时比较费力,以后回忆起来也很不轻松.例如,高中地理中“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日期不同”的问题,很多学生知识机械记忆结论“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甚至简化记忆为“东减西加”.当抛开教材实际运用时学生就糊涂了,反复在大脑中搜索是“东加西减”还是“西加东减”.如果问题情景再复杂一些,学生就更加不知所措了.如果该知识是学生通过顿悟真正理解了,那么就会长久记忆,应用时也会得心应手.

三、顿悟学习产生的途径

顿悟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作为主体的心理特点,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

(一)在活动中渗透教学主题.

传统教学模式很重视教学的完整性开篇,通常上课即宣布这节课的教学主题,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老师的思维指挥着学生的思维,长期如此有可能使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被抹杀,学生的被动性、迟钝性、滞后性大大加大.这样,学生只能成为高分低能的代名词,这是教师的悲哀.我们剥夺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权利,学生是活泼好动的,对新事物充满了兴趣,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开展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完全让他们主动认识世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技能,老师在启发、引导中让学生自我感知知识的魅力,从顿悟中汲取地理科学的营养,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当然教学活动必须和教学主题相关联,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在探究兴趣.如有的老师讲“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别”时,采用了辩论赛的方式,通过“收集资料-课堂辩论-老师总结”三个阶段,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最后启发学生南方、北方各有优势应正确看待.在讲“中国的水资源”时,可以开展“发展生产力破坏了水资源还是保护了水资源”的辩论赛,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顿悟教学法的成功关键在于教学活动完成以后,老师如何通过自己的语言激发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摸索.

(二)另辟其径,转换角度,认知重组,知觉重组.

在教学中教师对一般性的知识点的掌握总是总结一些方法策略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些方法策略不适用于所有知识点,那么我们就要适时变通以另辟其径.例如,在学习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日期的不同时,把我们通常用数轴法画的时区分布图转换一下,学生就会茅塞顿开.把180°经线(理论日界线)放在矩形的中间,那么在180°经线的东侧为西十二区,西侧为东十二区;又知道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区时早24小时(一天).所以学生很直观地观察到从180°经线的东侧(西十二区)进入西侧(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一天,反之就减一天.地理知识离不开各种图,图中有效信息的提取是知识掌握与否的关键.如根据高空等压面的分布判断近地面两点之间的风向这类题目时,根据题意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近地面两地的热力状况,并能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大多数学生根据图错误地判断两地之间的风向为正东、正西、正南或正北风.因为在原图上看不到底面是立体的,这时就需要换个角度呈现题目的材料,让学生进行知觉重组,则他们顿时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三)通过适度的跨学科知识的介绍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教材外获得顿悟.

地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中学地理是普及性基础学科,同其他许多学科有着紧密联系,但长期分科教学人为地割裂了这种联系.现在许多地区进行的“3+x”综合科考试就是为了有机加强学科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如果地理教师主动提高自己的修养、开启思路,完全可以给学生更多想象空间.而这些也许是学生一生受益无穷的宝贵财富.如讲初中地理“长江三峡”时,可以引用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讲“月相”时,可以引用“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讲“沙漠景观”时,可以引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讲“我国的名山”时,可以引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让学生思考一下它的哲学意思;讲“海陆热力差异”时,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比热”的概念;讲“水资源的利用”时,可以提到势能与动能的差别,让学生明白许多地理现象是有科学根据的,而且同物理化学紧密联系,科学的原理是相通的.学生在感受这种文学常识和历史知识的同时,再结合学习的地理知识,就会豁然开朗,有如拨云见日的顿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顿悟学习思想的本质是改变过去“说教”的教学方式,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一切都应从学生出发,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目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