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指导下如何构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192 浏览:61719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147-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新课程评价改革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目标,这为新课程的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评价问题随之成为这场改革的焦点、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在创新教育观指导下重新认识评价的功能、效用,转变以往单一、专制的评价方式,让学校、教师、学生都能成为评价结果的获益者,使新的评价体系体现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新的教育教学.

一、当前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广大的中小学,长期以来以科研为导向的职称评价模式和应试教育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模糊了我们的视线,致使教师的教学评价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尴尬境地.绝大多数教师评职称的要求是发表的文章数量,一个在理论上可以证明为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实践中却成了一轻一重的关系,使教学质量评估成为一个很模糊的环节.

2.评价主体缺乏广泛的参与性.一个良好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建立在广泛的支持和参与之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得评价结果可以相互印证、结合使用、减少误差,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具权威性.因此,教学质量评价应使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学校评价、教育教学主管部门评价结合起来,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3.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缺乏弹性和发展性指标.现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存在如下问题:片面性――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师生课外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注重规范性和知识性等易于操作的指标的考察,忽视素质性(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的不易操作的指标的考察;重结果评价不重过程评价,重环节评价不重整体评价.静态性――现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更注重那些描述性、表面性、易于量化的单因素评价指标,并将它们简单相加,缺乏教学各因素之间互动效应的评价指标,尤其缺乏那些潜在因素(如创造性、主体性等)的弹性指标.程式化――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应有一定的灵活性,为师生创造性的发挥留下足够的空间.而现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往往是用固定化、程式化的指标来衡量本应充满个性和特色的教学活动.这些形式化的指标体系往往难以触及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所以并不能完整而切实地反映教学质量.

二、构建新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树立发展性、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逐步把以教为主转化为以学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愉快的学习.

教学是一种充满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培养人的活动,所以,教学质量评价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奖惩或划分等级,而在于通过评价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形成公平良性的竞争环境,以调动师生自觉自愿地致力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因此,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应以发展性的评价观为指导思想,不以定性为目的,而以发展为根本目的.

2.建立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面介入的立体化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关的概念,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活动是一个与学校所有成员有关的活动,所以,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建立在广泛的支持和参与之上,利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教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和评估.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应将师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结合起来,教师个体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学校集体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结合起来,使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成为全员参与、良性互动的网络系统.

3.建立层级结合、上下贯通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运行机制.由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涉及的因素较多,体系庞大,内容繁杂,还要受到学校各部门各项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制约,所以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必须建立一个层级结合、上下贯通、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价运行机制来保证它的实现.

第一,纵向的运行.层次合理、职责明确、权限分明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组织是教学评价体系得以运行的基本保证,它一般由班级、年级、教务处、学校四级评价主体组成,以班级评价为主,逐级负责,分工协作.

第二,横向的运行.即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施以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评价.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要针对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生源质量、师资水平、课程等进行诊断性的评价,以便了解情况、协调配合、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师的课堂授课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育人能力、师生关系、教风学风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形成性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结束阶段,要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等进行系统的终结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优秀教师评选等各项工作密切联系起来.


三、创新教育观指导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1.转变单一评价对象,加大教学过程创新精神培育的评价权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应该评价学生是否是创新人才,不应该只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等教学结果,而应以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作为评价的重点对象.

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精神体现.例如,评价教学内容的超前性和新颖性,着眼于本学科、本行业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否及时地进入教师的视野,是否包含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评价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是否有创新的教育理念,是否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知等.

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例如,钻研精神、质疑精神、建构能力等.

2.改革传统考试模式,建立多元化、全程化考试模式.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尽管不再是唯一手段,不再是重点手段,但考试方法是否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创新,也影响着创新型教育人才的质量和水平.要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活动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要彻底改变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考试,实行方法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3.重视社会评价主体的作用,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在以考试为人才质量评价的、单一方式的教育制度中,评价主体是教师.在创新教育观下,评价对象以教学过程为重心,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评价主体除教师以外,还应包括学生和社会.例如,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养成表现,评价主体应该是教师;对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精神体现,评价主体应该是学生;对于学生学成离校后在用人单位的表现,应该由用人单位进行评价,更应得到学校的重视.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