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四年之人和事

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540 浏览:56342

从毕业到现在已经五年时间,这五年,学校变化了很多,但无论外部条件怎么变,我却始终相信,它的精神和传统不会变,因为这是一所大学发展的魂与根.我将大学四年遇到的一些人和事叙说出来,尽管只是四年所有中的小部分,但是也希望通过这些人和事,让大家对财经大学有初步的了解和感受.

一切开始于高二结束后的那个暑检测,那个炎热的暑检测,还未正式进入高三的我对大学充满各种幻想,开始迫不及待地翻起《高考志愿报名指南》.一页页地翻过去,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财经大学”跳入我的眼帘,“”和“财经”两个霸气的词语组合在一起,深深地吸引我,从此,我就开玩笑地对同学说它就是我的大学.没想到这个纯粹“以貌取人”的开始,竟真的开启了我和财经大学四年的缘分和永远的母校情.

记得大学第一堂课,老师问:“你们为什么报财经大学?是被‘’二字‘骗’来的吧?”全班哄笑,纷纷表示同意,大家“英雄所见略同”,都被学校名字给“骗”来的.因为那时大一全体在清河分部,校园只需五分钟就走完,当时真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参观完本部才找回平衡感和安慰.不像现在,所有本科生都搬到沙河大学城,硬件设施和条件越来越好.那时虽觉得有点委屈,但对大学新生活的好奇与憧憬很快将这些不适消除.从此,我和同学们就一起被财经大学“骗”了四年,人生美好重要的四年,而我们心甘情愿.

大学对我来说,最大的吸引力便是它的包容和多样化,这点在财经大学很能体现.同学们按照各自的喜好和个性发展着,没有谁会有异议,没有谁会因此遭到嘲笑,大家并没有因为学校的专业性而嗜“钱”如命.说实话,从这点看,我觉得财经还挺不像专业类学校的.

大二回到校本部,偶尔会在校园里看见一个男生,他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永远背着一个方形双肩书包,大概因为装满了书的缘故,整个书包被撑得又圆又鼓,在他的背上显得特别突出.后来因为一次活动,认识了这位L师兄,才知道他这人方正严谨热爱学术.他爱看书、尤其喜欢看外交学类的书,他说他是读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热爱外交.虽然所学专业和外交学一点不沾边,但他硬是凭着一腔热血,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外交学院的外交学研究生.记得有一次,他很认真地对我说:“我真的很想为国家做点什么”.我曾去外交学院看过他,他依然背着那个方形书包,里面仍然全是书,研究生毕业后,他的外交梦没有顺利实现,但却做着一份和外交相关的工作,他说:“还好,至少我还在路上!”

每个学校都有风云人物,甚至每一届都有各自瞩目的学生,他们是学校的“明星”.学姐F,便是我们曾经“追”过的星,她人美、成绩好、多才多艺、是学校各类大型活动的御用主持人,得过央视挑战主持人冠军.只要她出现在学校,我们会像小粉丝一样看着她.她那届毕业典礼时,我作为《学生工作通讯》杂志的学生记者,被派到现场报到,在嘉宾席遇到她的妈妈,听她妈妈讲,这位学姐每晚看书到12点,为了学好英语,从大一就开始早起晨读并且坚持不懈,为梦想全力以赴.F学姐大学毕业后,拒绝了主持人的工作,她希望年轻时能多读点书、多走些路,毅然选择出国深造,至今已博士毕业.另外有位Z学姐,我未见过她本人,但她的事迹却被流传,财经的数学建模实力很强,这位学姐组建了学校众多数学建模队中的一支,并在当年的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中拿到第一名,她的论文也被录入世界某著名学术杂志,她在学术上的潜力和天赋,被国外顶尖大学赏识,毕业后顺利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等这些学校风云人物的存在对我们的意义便是:真切形象地理解了“优秀”这个词和懂得“优秀”背后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财经大学的保研名额很少,学校希望大多同学通过努力,和外校同学公平竞争上研究生.D同学和我一样,成为庞大考研军团中的一员,我们考同个专业,平时经常互通有无,后来他落榜,大学毕业前一起吃了顿散伙饭,从此杳无音信,只是隐约听见别人说他在自主创业“卖盒饭”.毕业后第三年,他回北京考某校MBA,约见了一次,他说这几年他都在四处飘荡,觉得财大毕业的,总会有点经济头脑,于是先是创业卖盒饭、再到东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最后回到南方自主创业,虽然没干出什么名堂,但终于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旁边的同学打趣到:“别墅都有了,还没干出什么名堂,真是太谦虚了.”

同学L是我们院的“精神领袖”,当然,这个封号是男生封的,因为这位学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平时不修边幅,留着齐肩长发,不爱学习爱逃课爱摇滚乐,这些特征在我们院的男生眼中,简直就是太酷了!而对于女生来说,就有点近而远之,由于L同学总是一副很酷、很严肃的表情,大学四年,很多女生和他说的话不超过十句.这位同学最经典的一个故事是:大学毕业论文答辩时,轮到他,他对所有答辩组老师说:“我先去吃个饭,再来答辩.”等大学毕业后,L同学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工作或继续读书,而是选择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同学们已经习惯他的杳无音信,习惯他消失在茫茫人海.正当我们快遗忘他时,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不到一个月,他竟约着另外一位同学到重灾区当志愿者去了等这件事过后,我们女生也开始发自肺腑地觉得他简直太酷了!L同学现在仍然“下落不明”,他总是让人想起一句话:“江湖需要哥的时候,哥自然会出现!”

正如那句众所周知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对财经大学美好的回忆中,老师是绝对必不可少的.

Z老师是我们院的艺术学老师,她学舞蹈出身,后来又深造,给全校上音乐史、舞蹈史等公开课.如果说,她是我们院甚至我们学校的明星老师,一点都不夸张,她的课几乎从没学生逃,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陶醉在她温柔的讲课声中.记得有一年,她因为生宝宝,请别的老师来代课,最后一节课的休息时间里,几乎所有男生,都跑上讲台,拿出早已预谋准备好的相机,纷纷请她合影,女生们则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幕等大概比起Z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课方式,大家对她本人的喜爱已经更甚一筹.直到现在,大学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依然是Z老师那样的,灵动美好又不落俗套.D老师教我们金融学,他的外表和他教的课名一样,带着霸气,这位霸气的老师告诉我们他有驾照,但是他不写车,更不开车,他出门都打出租车,他说在北京,打车对于他比开车划算,并让我们帮他算这笔经济账.他说,学金融、学经济,不要把知识学死了,一定要在实际生活中实践,生活处处充满经济,要主动培养自己的财经思维模式,经济活动中最忌讳人云亦云,正如开车或打车一样,众人普遍选择的方式,并不代表你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利益最大化.

C老师是我们的证券学老师,他和D老师都来自金融学院,但两人的风格则大相径庭.C老师人生经历非常丰富,甚至可以说是波折精彩.他本科就读于国内某名牌大学党史专业,毕业后当了几年老师,后辞职下海,去海南创业,经历了从暴富到一无所有,一无所有后,借钱去美国读书学经济,学成回国开始专职做股票,他曾帮别人投资运作过高达九位数资金的股票,但是压力非常大.他说做股票,对他最有用的知识是大学时期学的党史,这使他在很多时候会有前瞻性.他总说我们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太乖太规矩,经济活动中很多时候是需要勇于打破常规的.我在复习研究生考试时,曾在食堂碰见过他,他说:“为了一个小考试,就把你考成这样,还有出息不?”

L老师是财经四大才子之一,他在国内摄影界、评论界都非常出名.L老师总爱带顶鸭舌帽,摘下帽子便能见到他常年不变的光头,他的每期公开课都在学校最大的多功能教室,因为听课的学生实在太多.大家总是提前去抢占有利地形,听L老师的课,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享受.L老师喜欢黑白照片、喜欢写实的照片,喜欢原汁原味的照片,他上课用幻灯片给我们放他或别人的作品时,看到他喜爱的,他总是会情不自禁地说“多美多好!”连他用的幻灯片背景音乐,学生都要去询问是哪只曲子.按年龄,L老师应该算我们的父辈,但他的艺术魅力却让其显得很年轻,他会跟我们讨论当下流行的东西,他说:“你们好多小男生喜欢的那个女明星,没有任何面部表情,你们怎么会觉得美呢?”如今,他也玩微博,原创画和打油诗吸引众多“粉丝”,现在还集结成书出版了,身为学生的我,必然是要默默为老师“捧场”的!

我们在学校基本过着四点一线的生活:宿舍—教学楼—食堂—图书馆.

中财的食堂集中在一幢楼,共五个,每个食堂都不大,但味道绝对足,各地风味几乎都有.至今想起中财食堂,仍然会“流口水”.每天中午,学生集中涌进食堂,占座、排队,好不热闹.我见过的最可爱的占座方式是——一张小纸条,一次,我和舍友已坐下开始吃饭,一位同学跑过来说:“对不起同学,这座位我占了.”我们不知所然,结果她就指着压在我碗底的那纸条说:“就是这个”.我们被惊到的同时,哈哈大笑.大二回本部后不久的某个中午,我在食堂看见一男生打了大盘菜,写了三个馒头.我脱口而出:“这么多菜,你不吃米饭吗?”由于自小的饮食习惯,中午和菜配对的当然是米饭,馒头应该是早上吃的,在当时我的眼中,中午吃馒头配菜真是奇怪.男生估计被雷到了,诧异的看着我,就像我是从外星来的一样等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很是幼稚可笑,在北京生活多年后,现在的我,有时也会这样吃了.

同其他许多大学一样,中财的图书馆在开馆前也会排“长龙”,尤其是周末或期末考试前,站队“长龙”颇为壮观.等馆一开,同学们涌进去给自己占座,也帮同学占!除非等除非你帮同学占座时被四楼大叔发现,那么你就自认“倒霉”吧,那个座就白占了!四楼大叔在中财图书馆是很出名的,因为他敢于把空桌上占座的书“无情”地收走,敢于批评学生,敢于制止学生讨论的声音,总之敢于做一切让学生很“不爽”的事情,我们对他真是又畏又怕.有段时间,他突然不见了,通过打听,知道他生病住院了,结果大家都很挂心,成天惦记着四楼大叔什么时候回来,曾经对他的“咬牙切齿”被抛到了脑后,等他回来后,一如既往地,我们又被他严厉的管教着.大学毕业后,很多人向留校同学打听学校的趣闻趣事,总是不免会问:“四楼大叔还在图书馆吗?还是那样子吗?”得到肯定答案后,竟会有种安心的感觉.

北京的大学,在请名人学者来校演讲这方面,绝对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中财也不例外,有各行各业著名的人士来学校演讲,当然以财经界为最多.而我们学生在听讲座的“进化”路上,也有很多趣事可说.

第一阶段,当然是狂热的听讲座份子.只要是讲座,就一定会去听!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类人士的演讲精华,没有占到座位就站着听、靠着墙听、坐在地上听等如果遇见众所周知的名人来学校,一定找机会要签名.记得有一年,世界某著名经济学家来学校演讲,陪同参加的其中一位是我很欣赏的学者,演讲结束后,我找他要签名,他打开我笔记本的第一页,上面赫然写着“dairy日记本”,他笑着说:“这不成了我的日记本了?”但还是很洒脱地签上了他的大名.那是我唯一的一次向来宾要签名,不知为何,之后再也没向人索要过.

第二阶段,有选择性地听.学校的演讲通知会放在主楼大厅,一排排看过去,会开始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去选择.有一次,周国平先生来学校,同时段讲座的还有撒贝宁和张绍刚,我们宿舍就分工合作,把各自去听的讲座内容记下来,回宿舍后交流.我之前看过周国平先生的《妞妞》,于是决定去听这位大学者的讲座,由于听讲座的人太多,我就站在门口听,也懒得记笔记,听到一半实在不想再站了,于是就逃了等之后很多讲座,也是马虎过去,不再做笔记,只带着脑袋去听,听完就作罢.


第三阶段,漠视阶段.从大三下学期,除了找工作和考研讲座,我们对其他讲座基本已经漠视.我们会以“老人”的眼光看那些在讲座通知栏边流连的学生,经常打趣到:从看通知的专注程度就知道这些小屁孩是大几的.但是想想,我们当年不也这么过来的吗?师兄师姐们也会一样“嘲笑”我们,这种传承感让人觉得好笑又温馨.

毕业晚会时,属于我们这届的摇滚乐队在台上唱着海阔天空,我们在台下边哭边跟着唱,那是这个摇滚乐队最后一次集体表演,此后大家各奔东西,我们也再无机缘欣赏到属于我们的摇滚乐.一个乐队的结束和解散,也代表了我们一段集体岁月的结束和另一段岁月的开始.中财四年美好的岁月,为我们打开了追寻梦想的大门,让我们在各自梦想的道路上坚定地前行,无论前路怎样,至少,我们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