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

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073 浏览:103665

[摘 要]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大学生各种极端行为频现,大学生心理素质需受关注.文章结合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负面影响表现,提出应该强化大学生政治理念,革新心理教育制度,创新心理教育方式,以此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

[关 键 词]心理素质教育优化大学生心理冲突

[作者简介]黎翔(1967-),男,江西赣州人,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教育学.(江西赣州341000)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099-01

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素质不成熟导致的伤害事件频发,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社会文化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学生心理素质亟待增强,需要借助科学有效的手段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助于他们以轻松、成熟的心态进入社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全新的生活和人生,减少各种伤害事件的发生.做好大学生心理素质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种影响因素,以此寻找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因素

1.社会思想因素.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行各业都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理念来发展自己,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思想理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东西方传统文化以及价值观的综合差异上.一般而言,东方人普遍尊崇仁义礼智信,从封建社会时期就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时至今日依然至深;而西方追求法、利、名和个体,强调外在个性的张扬,崇尚自由的表现力.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冲击下,学生常常会在价值评价、利益选择、个性发展以及自我维护等多个领域中产生矛盾和迷茫.求新求异是大学生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特性难免会让大学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行为上的冲动和盲目,心理上的冲突与压抑,严重甚至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大众传媒因素影响.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媒体形式逐渐更新换代,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形式和内容进一步丰富,媒体发布方式更加新颖,而媒体平台承载信息库数量也更加巨大,这些变化难免会对人们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对于心理还处于发展期的大学生而言,对新鲜事物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对于事物的好坏区分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信息的加工整理还缺乏逻辑思考,但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大学生群体往往容易盲目使用各种媒体载体,追求各种新鲜刺激的媒体信息.因此,大众传媒需要整合、细化相关舆论,积极引导民众思潮,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内容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负面影响.

3.市场经济影响.与计划经济不同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再追求公平性分配,更加注重竞争因素的投入,充分刺激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们更加愿意参与创作和思考,也为个人能力的展示提供了平台.随着这样一种竞争意识的深入,大学生心理被社会现实强烈冲击,容易引起较大波动,并且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开始更加注重在实际中开展的各项竞争行为.在这样的过程中,一些内心脆弱的学生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和心理素质的低下,容易失去竞争的勇气,当遭受一些无法面对的挫折时,在追求利益的市场经济理念影响下,更多学生开始在思想和行为上成为金钱的“奴隶”,一味追求个人经济利益,偏失的价值观导致学生无法正常思考自己未来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在这样一系列的不利影响下,很多学生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投入学习和生活,更是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优良品质抛在脑后.

4.教育理念的缺失.在一段时期内,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还主要停留在身体素质的提升上,对心理素质的健康往往关注不够.在这样一种无形健康思考过程中,人们对于心理素质产生一定的偏执性,没有合理地定位心理素质.这样的教育理念同样在学生中有较为深刻的体现,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给大学生的整体教育带来严重的弊端,让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教育不能有效进行,对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的健康问题不够关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关系到家庭的稳定,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负面影响表现

1.心理冲突.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后,就要步入社会和职场,在此过程中,常常面临更多的人生选择,这些选择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使其产生心理压力.一般来说,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冲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利害冲突.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学习中,常会为了诸多的目标进行奋斗,但学校大环境主导大家追求一个共同目标,如学习成绩.这样多目标的奋斗与共同目标之间产生利害冲突,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影响.二是利益冲突.学生在思想上、兴趣上、关注度上都存在差异,使得他们在利益的选择上会与大环境不一致,从而产生利益冲突,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和疑惑.三是成就冲突.大学生在学习或者竞赛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各种常规和非常规的竞争,对于那些能力较弱、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言,在此过程中容易失败,从而产生挫败感,与预期的成功愿望产生矛盾,无法体会到成就感,因此,必然会导致一些偏激思想在学生中产生.

2.个人评价主观化.面对现代社会的日益复杂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中,自我辨识和自我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思考方式局限化,思考范围狭隘化,尤其是自我评价的缺失,使得学生在事物判断上突出自我而不注重其他个体的情况,直接影响其心理承受力、承担责任感的养成.由于对自己所经历的生活事件缺乏深思熟虑,评价事物主观化,使得很多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放荡不羁,无所顾忌,个人行为严重失控,无法正确认清人生和奋斗目标.

3.心理承受力严重不足.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常常出现许多有悖于自我思考的事情发生,对于一些自己始料不及的事件,更多的大学生在直接面对的过程中没有更为正确的解决方法.而对于一些平时在学习中特别优秀的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更是手足无措.心理的不成熟导致大学生处理问题时常会独断专行,不喜欢接受别人的批评,只喜欢听顺耳的话,在这样的心境中,学生心理承受力不足的弊病就会显现,轻者会让学生精神萎靡,缺乏自信心,严重的会导致学生人格的分裂.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途径

1.强化大学生政治理念.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是高校内部教育的核心,无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学习,还是对于国内外时事政治的关心和关注,都应该时时刻刻将之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中,不断提升大学生政治敏感度和政治辨别力,不断增加大学生对于各类政治事件的区别和区分能力,让大学生逐渐养成更为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坚强的人生观.

2.革新心理教育制度.在现实教育中,要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制度的改良,实现学生教育工作的点滴化、碎片化、精确化,更加贴近学生所思、所想、所求,坚持在学生的心理素质养成上进行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落实大学生心理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结合大学生实际特征,高校应设置危机干预机构,对经济困难、学习成绩较差、失恋、情绪抑郁、性格孤僻等大学生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可以设立咨询、咨询信箱,使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及时得到帮助;要逐步完善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提高教师待遇,考评时采用职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量计算方法等措施,以推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3.创新心理教育方式.高校在日常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特征,有效区分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更加扎实地进行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效能评估工作,借助随时随地访谈、定向沟通等交流方式不断找寻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找出心理问题形成的各种原因,并找寻更加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使大学生心理逐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佟慧玲,吕俊复.以案例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

[2]冯巍.浅析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J].知识与创新,2009(2).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