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技巧

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96 浏览:18366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一翻虚情检测意的“轻吟浅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学生出自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些陈词滥调,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失落已成为作文教学的痼疾!对此,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调动学生作文的真情?

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使学生兴趣为文,这是初中写作课一直探讨的重要问题.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就在于作文课一定要激发学生的真情,才能让学生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如今,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检测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情体验.”这确实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为此,我对作文教学进行了如下初探.

一、重视日记(周记)训练,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

心理探究表明:宽松、、和谐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新和力和积极的情感.日记、周记,顾名思义是一日记事,一周记事,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渠道.一般来说写作处于自由状态,这种状态如果受到一点干涉,就会敏感的关闭.通过日记(周记)谈心就不一样,因为谈心时大家都处于同一种放松状态,它能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的表达真情.

只要心灵之窗打开了,你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促使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双赢”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心理,接近学生,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个体方式的成长的愉快和满足,会积沉下来,在作文时随时表露.例如:我2007任教的三(1)班,在开学上第一节“启蒙课”时,就倡导学生每天写日记,其中一位学生在一学期内竟写了150多篇.该生在一则日记结尾时这样写道:“等敬爱的老师,你在教育教学这块园地里不辞劳苦,辛勤耕耘,为我们流尽了滴滴汗水,献出了份份爱心,我们谢谢您!”这不正是学生向老师倾吐的一片真情么?

实践证明:素材的日积月累.情感的不断打磨和持之以恒的练笔对学生作文确有不小的作用.

二、每天一句名言(一则谚语或一个小故事),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丰满的伟人形象,无不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多方面的情感体验.

文化的沉淀,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里流淌至今依旧熠熠发光的金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长廊:如明月、霜露、白发、杜鹃等融合的乡愁;如春天、阳光、莺啼、燕语等组成的希望;如梅、竹、兰、菊等体现的气节等这些传统氤氲、美妙的意境对于积累学生情感作用甚大.除此之外,一位古人名垂至今,也为我们提供了教材.那一个个鲜活的学习楷模:如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料事如神又知恩图报的孔明,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的杜甫等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历史文化来影响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精心创设情境,采取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就能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情感的积淀,从而达到积多于内而后能发于外,直至流于笔端的良好效果.

首先,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就包含有丰富的情感个案:如《强项令》中的董宣“不畏权势,秉公执法”所表现的超然的人格魅力令人敬佩;《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辛弃疾“梦寐杀敌”的爱国情怀让人赞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表达出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传为千古佳话,让今人常常引以为鉴.

其次,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如带领学生到公园参观游览,用美妙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来勾起他们对大自然、对伟大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如组织学生观看禁毒影片,用社会中黑暗的一面让他们理解正义,激发他们对光明的渴望.当然这些景观、影片也不仅仅为了看而看,尔后还须对学生作指导讲评,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正确理解,从中吸收更丰富的营养.

四、综合导向,扩展学生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怕写作文.但如果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持续训练,学生蓄有取之不尽的素材,人文素养经历反复锤炼,情感体验更是“久经沙场”.在作文之前只要教师点明题意,指导学生掌握文体,把握多角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从诸多角度中选择自己体会深刻、构思新颖、立意独特的角度来写.同时教师还可以选择内容新颖的文章作剖析对象,通过对范文的综合、导向性点评,让学生掌握某种写作技巧.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经过老师的浓缩提炼,让学生产生穿透力,达到心灵辐射的效果,运用起来就能改除写作中常犯的抒情议论空洞疲软的毛病,使文章自然、贴切.而这些感受对于学生却是一种别样的感受,这就能促进学生感情的激发,思维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