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数学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282 浏览:79697

摘 要创新是一个吐旧纳新的过程,需要具有创建性的思维,在思维活动的方式上不仅要善于求同,更要善于求异.时代呼唤创新,素质教育更是以创新为宗旨,它力求从认识上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质疑问难,大胆探索.作为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铺好路,是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现阶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创新已经成为了当前小学教学教学发展的必要途径.本文主要讲述了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教学创新.

关 键 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52-01

一、前言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综合国力源于人力资源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衡量人的标准不只是文凭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小学数学作为教育体制中的基本学科,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数学学科,作为抽象思维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教学应创造宽松愉快的气氛,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观念,至今影响着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单一的、被动的,缺少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的途径

(一)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

只有当学生尝到思考后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积极思考刨根探究的良好习惯,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多鼓励少批评,给他们创造机会,开发自己的潜能,比如说在教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拼图形时,用七巧板拼图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感知、想象、判段等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首先让学生模仿书上提供的图样,拼摆图形,当他们摆出一个个某种动物、事物时,他们会很兴奋、很愉快,然后继续鼓励他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试着拼摆图形,创造一些新图案,对拼出不同图案的学生加以表扬,这样一节课下来,不仅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的意识,还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同美育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教学方式方法的突破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组织教学――导人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经过半个世纪的演变,还是没有改变这种模式,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讲,教师慢下结论,先让学生尝试、探索、讨论,创造一个生动、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即解放学生的双眼,让学生拥有观察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拥有探索与实践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拥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解放学生的身心,让他们拥有自我实现的机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能动性,允许部分学生多一点时间达到要求,允许个别学生达到比较低一点的要求,当他达到教师要求时,自信心很自然地培养起来了.因此,教学方法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其次,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认识规律的直观形式,我们改变以往教学中学生默默看,教师忙忙碌碌地操作演示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感情认识.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题时,让学生用学具卡摆一摆,看一看1角钱能换几个1分?几个2分?几个5分?然后让同座位做换钱的游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角和分之间关系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的认知水平出发,面向全体,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充分体了学生的主性格,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求创新

目前,“减负”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已不是陌生的词了,如何“减负”也是大家在探究的问题,但是,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必须杜绝题海战术,防止课外作业过多,现阶段,许多教师为了教学质量,在布置作业时,做大量的反复功课,题型单一,事实证明这样的布置作业方法有两点弊端:首先,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忽视自己的作业质量,往往是草草写完,算是完成任务,缺乏应有的自我评价能力.其次,作业量大,有些学生完成作业是为了“交差”,更有少数人的作业是抄来的,老师批改这样的作业,不仅是无效劳动,而且获得的反馈信息也不准确.因此我认为留作业也要讲究艺术,作业的内容要精选,题材要有新意,完成作业的时间要适宜,问题反馈要及时,批改、讲课方法要灵活.掌握学生做作业的心理:好奇、求趣、喜快,布置作业时,就尽量体现“少、精、活”的特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三、结语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反问质疑,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注重问题的多向求解,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在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因此,我们要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