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课改形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780 浏览:132473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导致各科的教育教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与学生交流,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本文主要是从更新教育理念、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加强德育教育这五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进行分析论述,希望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 键 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034-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更加广泛,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体现着现代教学的内容和思想,要求更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数学技能.这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下文将对教师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进行论述.

一、更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新的教育观念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主要包括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其中教育观是指教育必须从关注共性、关注社会的要求中逐步走向满足主体性发展的需要;课程观是指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和主体;教学观是指教学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对话、共同参与、共同构建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评价观是指新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关注过程的、质性评定为主,侧重发展的评价观.总之,教师在新的教学形势下要更新教育理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具有可观察性、易变性、可培养性、推测性以及稳定性等特点,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特点也随之不断改变.因此,应根据学生问题意识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1.扎实的数学基础,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扎实的数学基础为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并非越多越好,关键是要让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2.让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开始.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学习行为有很大的可塑性,要想使其做某事,首先要使其明白做某件事的意义,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提出问题”的意义,使其意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3.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数学情境的根本意义就是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实现数学“再创造”,即引导学生寻找数学知识的源头、学习数学思想、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从而真正理解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要想学生会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技巧,改变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爱提问的习惯,教师的引导示范非常重要,应当传授学生追问、反问、联想同类题、对比不同题、变化条件以及在反思中总结提问的技巧等;同时,应当注意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加强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方法的变式训练,根据数学教学内容设置开放性问题情境等.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课堂效果,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兴趣是学生良好地开展学习的必要因素、学习成功的秘诀、获取知识的开端是培养求知的基础,小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思维活动就会积极、有效,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清晰,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

1.课前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为了能使教师依据学生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对教学方式的好恶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在备课前与学生沟通,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

2.课中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关注学生的反馈,从中获取他们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信息,在遇到学生没听懂或提出意想不到、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时,教师的回答应该机智、认真且谨慎,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要让学生丧失信心和学习兴趣.

3.课后对课堂效果进行总结

课后,教师应该及时对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总结,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不仅可以拉近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4.因人而异的教学策略

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每个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1)保持“双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数学成绩好、兴趣高的“双高”学生,应该努力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给他们出一些拔高的难题,让他们感受到学无止境及“数学王国”的奥秘、乐趣.

(2)激发“分高趣低”的学生.对于数学成绩好、兴趣低的学生,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增加一些关于数学史、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妙用、趣味数学谜题等教学内容,使这些学生逐渐实现有兴趣地学习数学.

(3)鼓励“分低趣高”多的.对于数学成绩差、兴趣高的学生,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他们鼓励他们,同时有针对性地由易到难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逐渐让他们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及正确方法,体会到数学学习起来是有章可循的,如此,进入成绩与兴趣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加强德育教育

情感有利于数学教学,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如在加减法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回家帮父母洗菜,在洗菜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加减法,还让学生体会了帮父母做事情的喜悦之情.在《认识纸币》教学中我教会孩子体会父母辛苦赚钱来之不易,学会节约用钱,并且要爱护纸币等知识.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之中,是各科教学工作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结束语

总之,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要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起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