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的整合

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63 浏览:10152

【摘 要 】游戏与教学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对幼儿园的游戏与教学进行整合,立足点是关注幼儿的主体性,原则是“教”追随“学”,方式是游戏与教学相互促进.游戏与教学整合的实质是从重视“外在”到关怀“内在”,从注重教师“教”到注重幼儿“学”,从分科课程到整合课程,它反映的是儿童观、教学观、课程观三方面的价值转变.据此,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为幼儿提供材料支持;与幼儿进行有效对话,适时介入幼儿活动;挖掘游戏与教学的整合点,巧妙设计和开展活动.

【关 键 词 】游戏;教学;整合;价值转变;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6-0021-03

游戏与教学的关系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有研究者提出要对游戏与教学进行整合,因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与教学也确实存在互补性和目的的一致性.游戏可使教学更具吸引力,教学则增加了游戏的指向性,两者共同怎么写作于幼儿的发展.甚至有学者提出要以游戏的精神和态度重塑幼儿教育.这实质上反映的是幼儿教育发生了从重视“外在”到关怀“内在”的儿童观、从注重教师“教”到注重幼儿“学”的教学观、从实施分科课程到实施整合课程的课程观三方面的价值转变.

一、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的整合

1.立足点是对幼儿主体性的关注

游戏与教学的目标共同指向幼儿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但两者的实现途径有所不同.教学更多指向将外部知识或经验内化,以使幼儿获得合乎社会需要的知识或技能;游戏则更关注满足幼儿的内在兴趣和需要,强调幼儿发展的主体性.教学旨在促进幼儿有目的的发展,游戏则旨在促进幼儿的自然发展和其主动性的发挥.〔1〕

幼儿园教学以促进幼儿最优发展为最终目标,因此,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要切合幼儿的实际发展需要;而游戏是游戏者能动驾驭活动对象的主体性活动,它现实直观地表现为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2〕 幼儿在游戏中最容易达到情感和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从而获得合乎自己发展需要的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讲,将游戏与教学相整合,立足点是关注幼儿的主体性,将幼儿看作是有内在建构能力的独立个体,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

2.原则是“教”追随“学”

游戏与教学的关系不外乎有“分离平行”和“相互融合”两种类型.教与学间的关系在“分离平行”状态下表现为“以教为主,学依从于教”,在“相互融合”状态下则表现为“以学为中心,教依从于学”.〔3〕“以儿童为中心”、充分相信幼儿有自我建构能力的游戏与教学的整合,遵循“教”追随“学”的原则,即教师相信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4〕充分理解幼儿的独特学习方式,“以学定教”,帮助幼儿有效获得经验.为此,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个体差异、现有发展水平、已有生活经验及其当前和未来生活需要等基础上观察和解读幼儿,并据之反思自身指导策略,以有效推进游戏与教学的整合.


3.方式是游戏与教学相互促进

游戏与教学的整合宜以“相互促进”的方式进行,如在游戏中穿插教学,或在教学中穿插游戏.真正高质量的教学既要满足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又要达到教学活动所应达到的目的;真正有价值的游戏既与教学目标相联系,又要充分保证幼儿兴趣、爱好等的自我表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为了教学活动的扩展和补充.教学活动与游戏的结合易唤起幼儿的兴趣,引发幼儿的自愿参与和自主探索;而游戏过程中又充满了教育契机,教师可以借此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发现幼儿的认知冲突等,并适时适当地介入,从而有效提高游戏与教学的效果.

二、游戏与教学整合的实质

1.从重视“外在”到关怀“内在”

所谓“外在”和“内在”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幼儿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建构,二是指外在于幼儿的教育目标和对幼儿内在兴趣及需求的满足.传统集体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会希望形成这样一个“有序”的教学场景:幼儿按部就班规规矩矩参加活动;游戏活动中,教师则常常倾向于放任幼儿漫无目的地玩.这两种状态下幼儿的内在建构往往是很薄弱的.外在的教育目标如果不以幼儿的内在兴趣和要求为出发点,将阻碍幼儿对知识、经验的内化.游戏与教学的整合是从重视“外在”到关怀“内在”的价值转变,这里有两方面表现:一是从重视幼儿的外在行为到强调幼儿的内在建构,二是从注重外在于幼儿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到强调对幼儿内在兴趣及需求的满足.

2.从注重教师“教”到注重幼儿“学”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怎么教”远比“教什么”的问题更有意义.“然而有许多教师把教师角色看作是在具有学术导向性的课堂上对孩子教和管理”,〔5〕这样的定位直接影响到游戏与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注重教师“教”的活动过程是教师实施预设好的教学活动的过程,关注的是如何把幼儿引向预设的目标.在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教师容易忽视或故意回避与期望目标不符的幼儿反应,二是教师为尽快实现预设目标而缺乏对幼儿的耐心等待,急于将结果告诉幼儿.注重幼儿“学”的活动过程则建立在幼儿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学习需要基础之上,强调幼儿在教师支持下的自由体验和主动建构.

将游戏与教学整合起来,实现从注重教师“教”到注重幼儿“学”的价值转变,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教师从权威者转变为支持者,教师关注的是幼儿的内在建构;二是从侧重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到侧重对活动情境的创设,让幼儿在与情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三是从关注知识传授到重视经验掌握,强调关注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表现,〔6〕以及幼儿在活动中的各种体验.

3.从分科课程到整合课程

幼儿园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让幼儿在不断习得经验过程中获得发展,幼儿的经验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幼儿有自己的世界,那个宇宙是变化的和流动的,它的内容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和重新组合,具有幼儿自己的生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7〕 我们知道,分科课程强调对知识进行分类以便于教师传授,通常采用集体教学方式进行.整合课程则倾向于融合幼儿园课程中的各学科知识,以让幼儿获得连续、整体的经验.将游戏与教学加以整合是从实施分科课程到实施整合课程的转变.它注重各领域学习的联系和整合,强调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连续性的经验与学习.

三、价值转变背景下的实践建议

1.善于观察幼儿,为幼儿提供材料支持

开展区域游戏活动,是实现游戏与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一要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需求并及时给予支持;二要通过观察及时调整或补充材料.如在手工区中,教师根据幼儿的不同动手能力,按操作难易程度提供了不同的制作材料:一是只需按动物形状剪下就可完成的卡片;二是需剪出动物的各组成部分,通过粘贴才能完成的卡片;三是立体动物模型和制作过程参考图.区域材料有效投放的目的在于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区域中不同层次水平的材料可为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支持.

2.与幼儿进行有效对话,适时介入幼儿活动

言语交流是师幼互动最直接的方式.要实现有效对话,教师首先要明确对话的目的,抓住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其次要放下身段,通过提问、追问等形式与幼儿互动,或用聊天的方式、商量的语气鼓励幼儿表达;最后,教师要耐心倾听,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如在超市游戏中,“收银员”豆豆离开收银台当起了“顾客”.教师见状并没有要求他立刻回到岗位上去,而是通过简单的对话了解他离开“收银员”岗位的原因,结果发现豆豆是因为觉得“收银员”总是收钱,不好玩,才离开岗位的.于是教师扮演起了“顾客”,向“收银员”询问起超市开展的特价活动来,活动得以继续进行下去.教师的适时介入是整合游戏与教学的重要途径,幼儿也最容易接受.教师可以介入的时机包括:幼儿主动提出游戏有困难时,幼儿间因交流不畅或规则不一产生冲突时,幼儿因角色更换频繁、不专注,游离于游戏之外时,等等.另外教师的介入方式也应有所选择.

3.挖掘游戏与教学的整合点,巧妙设计和开展活动

游戏与教学整合的目的在于使幼儿在游戏与教学两者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学中未解决的难题、幼儿的兴趣等都可以成为游戏与教学的整合点.如在中班教学活动“扮家家”中,教师发现幼儿很快就熟悉歌曲内容了,在歌唱时还能做出各种动作,于是教师及时组织幼儿开展了“扮家家”表演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相关知识和经验的理解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