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338 浏览:69091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338-01

在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教师都在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是科学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愿意接受的、感兴趣的等等.只有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才能实现教育的意义,有助于学生的成长,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1.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育是应试教育,语文是升学的必考科目,它重视的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背诵、反复的习题演练、按标准答案去答题的一个强化储存的教学过程,学生是被动的吸收者,没有主体的体验.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都在焦灼于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机械化,学生从根本上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了知识的容器,出现了高分低能的教育状况和学生学得好却考不好的现象.种种的教育现状已经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协调,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教学改革是对教师教学的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是前提.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正确审视教与学的关系.沐浴着新课改的阳光,教师不是"统治者",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不是"奴隶",不再是"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过程.

2.突出主体,培养意识

人本主义者认为,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和教育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并创造一切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变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进度更快,并在生活和行为中普遍产生影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将会大大的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目的主要在增长学生知识智能,培养创造意识和各方面的能力.认为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在于学生的配合程度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有的老师课上砸了,埋怨学生"配合"不够.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取决于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程度,而不在于体现老师教学水平怎样,讲台毕竟不是舞台.

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一是倡导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放下权威的架子,在教学研讨上应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作为研究者的老师和研究对象的学生其目的是一致的,即提高学习者的能力,促进学习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因此,教师与学生应保持"平等协商"的关系,力避"一言堂".二是引进竞争机制.竞争对于人的惰性,是一次真正粉碎性的打击."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竞争即是逼那些依恃"有食"而安于现状的"笼鸡"成为"无粮野鹤",竞争就是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靠实力去获胜.这样竞争就成了迫使人们挖掘自身潜力,不断追求进取的真正动力.


3.重点引发,反复品味

课文中一些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词语,独具匠心的教材布局,以及耐人寻味的细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来,启发他们去体会,去品味,去感悟.某些表面看来已经懂得的词语,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去琢磨,会比老师讲解得到的认识更深刻,效果更好.如《海滩上》一文中有这么两句:"金色的海滩上,藏着无数彩色的小贝壳,这里一个,那里一个,多像彩色的小花朵!我捡哪捡哪,捡起了大海美丽的景色".还有"金色的海滩上留下我的小脚窝,这里一个,那里一个,也像美丽的小花朵,我走哇走哇,走进了童年的欢乐".先提出问题:"彩色的小花朵指的是什么?"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明白这句话描写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美丽的景色,从而激发了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有些粗看平淡而咀嚼有味的细节描写,教师应设法引导品味.如《采蘑菇的小姑娘》描写了小姑娘勤奋,把劳动的果实分享给大家.我让学生仔细品味:"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早光着小脚丫,自己不肯尝一尝"这些词语表达的思想情感,经过学生的思考,体会,使学生明白了小姑娘为什么不尝尝,是为让大家分享自己劳动的幸福.

4.注重选择,发展个性

学生知识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不同,对知识的关注也不尽一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如《给颜黎民的信》一文,教学中,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几件事,然后让学,生重点学习"怎样读书"一部分,选择三点建议中的一个建议反复研读,学生自由地把学习精力聚集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接着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想读的就读,在读中领悟;想抓重点词句分析的就让他们合作学习;想结合实际说体会的,就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等这样,把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参与,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各自的才能,弘扬个性,发挥了每个人的长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后,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形式后,教师应及时地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方式中去.这种实践可以是听、说、读、写,也可以是谈、画、唱、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心灵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发展个性,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个性宣传.

5.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是人类在生活中向往和追求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教育方针曾一度规定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美育作为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提到了与德、智、体并列的地位.小学语文课程不仅应遵循美的规律,使作品充满各种形态的美,由于是为孩子而创作的,所以更应该强调人文艺术的美,用小学语文课程来培养孩子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安徒生的童话《野天鹅》中的艾丽莎不仅长得美,而且还有一颗纯美的心.在解救哥哥的过程中,她忍辱负重,经受了种种考验,从始至终地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这种感人的行为极其充分地展示了艾丽莎的坚定勇敢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感染、教育了无数不同肤色的小读者.

6.建立师生关系,增强学生自主意识

在以往的错误方法和观念中常常认为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就是服从与被服从.这种错误的观念.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学习十分被动,缺乏足够的自我参与意识和自我学习意识.要想做好小学语文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领路人,学习的主动权仍属于每个学生.学生想要学什么,怎么学应由自己来做主.从而使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并从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