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388 浏览:154074

有效的教学应该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让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然而,现实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还不如人意,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体差异、能力基础还未给予充分的考虑和重视,教学目标不明确或定位不当,教学方法僵化、呆板,教学效率难以真正提高.教育学家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不教.” “不教”是目的,但是关键要在“教”上作文章.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做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的策略有哪些呢?笔者认为:

一、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科学的教学目标必须准确和明确,这就要考虑学生的学情,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有分层设置的意识,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要搞一刀切,而把教学目标定“死”.根据不同学生起点状态制定教学目标,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向最近发展区发展,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解读一篇课文往往需要多种智慧技能的参与,从字、词、句的识别与理解,到篇章分析,再到鉴赏评价.不同起点能力的学生,其智慧技能存有差异.对起点能力较低的学生,应把字、词、句的识别与理解作为基本的教学目标,而对起点能力稍高的学生应把对文本篇章的分析(譬如段落层次、表达手法等)作为基本的教学目标,而对起点能力较高的学生则应把对文本的鉴赏评价(包括语言内容、语言形式等)作为基本的教学目标.

二、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育“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要求在不同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教无定法”说明了教学要选择一种最恰当的方法.例如,在语文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究竟如何解决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呢?学生获得语文技能一般主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认知阶段.在此阶段学生要激活大脑中已有的命题网络对新的认知信息进行陈述性的解释.譬如学习“通过意象和意境来解读诗歌”这一语文阅读技能,学习者首先要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对上述这句话作出解释,即要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里有两个关 键 词 ,即“意象”与“意境”.如果学生先前已经学过,那么语文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对其进行回忆、再现;如果学生先前没有学过,那么语文教师首先就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教学,要运用讲解法并结合一定的案例让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所指.总之,要保证学生能理解“通过意象和意境来解读诗歌”这句话的含义.语文技能学习的第二个阶段是转化阶段,即学生由“知道”某个规则向“能用”某个规则转化,即由“理解”状态向“运用”状态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化”,必须经由操练方能达成.因此,在这个阶段,语文教师必须加大操练的力度,一方面要提供各种与规则相关的语用情境让学生在一定量的练习中分析、归纳,实现“举三反一”,这里的“三”就是各种语用情境,这里的“一”即“通过意象和意境来解读诗歌”这条规则.这便是“例—规”式学习.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还应设置多种变式练习,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概念和规则来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举一反三,这便是“规—例”式学习.通过“例—规”式与“规—例”式的操练,学生不仅知道“通过意象和意境来解读诗歌”这一规则适用的情境,而且能在各种情境中自如地运用该规则,如此,“通过意象和意境来解读诗歌”这一语文阅读技能学生也就真正掌握了.显然,在上述阅读技能的教学中,基于不同的学习过程,教师必须针对性地启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课件将枯燥乏味的文字,苦思冥想的场景转化为生动、直观、具体的景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态度,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与教学相结合,也有利于突破重难点.例如,《背影》一文中为什么着力描写父亲的背影?在什么样的情景下突出背影的?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们采用幻灯片、视频等出示四次描写背影的情境,父亲爬月台,写橘子,在车站分离时的背影,再加上浓浓的血肉之情的音乐,图文结合,深刻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同时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大胆质疑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巴克精辟的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只有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思维去考虑就是成功.比如学习《落日的幻觉》一文时,学生看到题目会产生很多的问题:落日是会有幻觉?为什么会有幻觉?幻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等等,这时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来,并给他们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环境,让他们在相互的不断否定和肯定中获取自己想要的答案,同时也就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提问、质疑在学习活动中是很重要的.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后,要耐心帮助学生解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学生可能一时回答不出,教师就应该化难为易,耐心的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正确的答案靠近.而不能操之过急,适得其反.比如《伤仲永》一文中,教师让学生回答,仲永的结局是谁的错?可能学生的回答会不尽人意,但教师就应耐心的引导学生一步一步靠近答案,最终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及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