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的实际功效

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768 浏览:106143

摘 要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来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对歌唱中“自我感觉”与“客观效果”的统一、歌唱中发声机能的规范化训练和歌唱中歌曲表现力的体现三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指出声乐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是教学中决定学习成效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互信关系是一切声乐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最有力的保证.建议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讲授,都要专业化和系统化.

关 键 词 :声乐教学;自我感觉;机能训练;歌曲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一、歌唱中“自我感觉”与“客观效果”的统一

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需要面对的困难有多种,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歌唱活动的乐器是歌者自身,而歌者个体所要表现的内容、情感乃至意境与听者个体领悟到的内容、情感、意境会有所不同,因此,歌者歌唱时的自我感觉和听众接收到客观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二,由于歌者个体的歌唱发声机能复杂,难以用语言和文字准确地加以表达,所以,老师即使能描述得比较清晰,但在实践中学生的理解也仍有一定的难度.怎样解决好“自我感觉”和“客观效果”这一对矛盾,就成了声乐教学中需要研究的课题.


歌唱是声乐学习中最为重要的实践活动.有些学者把歌唱者自身在歌唱中的心理、生理体验称为“自我感觉”;把声音接收者所感受到的声音形象叫做“客观效果”.歌唱者是否能了解自己声音在听众耳中的听觉效果,直接影响着歌唱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歌唱者个人的声音是否能遵循科学正确的演唱方向发展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自我感觉”和“客观效果”往往是不统一的,有时更是相去甚远、甚至相反.极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当人们第一次听到录音机播放自己的录音时多会惊讶地感到――我的声音怎么是这样的?著名歌唱家米•,康潘纳利曾提到:“许多人对于自己的声音常常受自己耳朵的欺骗.”伊•,威耶康斯也说过:“当我的喉咙(感觉)处于最良好的状态时,可唱片却反映了使人感到羞愧的声音.它听起来和我歌唱时所得到的印象相当不同.”《歌者的感觉和听者的印象》一文的作者赫•,凯沙雷提醒歌唱者:“歌唱时自己听到的声音和听众听到的声音感觉是两回事”,并指出“在高音区,唱者的感觉和听者感觉是相反的”.众多歌唱家们的经验充分说明了“自我感觉”与“客观效果”之间矛盾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自我感觉”和“客观效果”差异的焦点在于人们把内耳的听觉效果理所当然地加在外部的声音接受者(即听者)身上,错误地认为两者是一致的.简单的实例就是歌者自己觉得唱得很响时,认为别人听起来也一定响.这是每个声乐初学者的习惯心理表现.为什么会这样呢?从人体生理上就能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因为人的口腔里面的咽鼓管与耳朵是相通的,如果声音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而是闷在口腔里面,那时歌者觉得自己的声音很响,而听众接受到的却是一种发闷的声音.既然感觉这样“不可信”,我们是否应当抛弃它呢?回答是否定的.大量声乐教学实践中的事实证明,声乐教师最准确地描述歌唱与发声的手段和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往往就得从“感觉”入手.许多时候在一些“不易言传”的情况下,单凭感觉就会对歌唱和发声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甚至准确的判断.不少声乐教师和学生在声乐教学和实践活动中都有过这类的体验.

如何正确处理好理论与感觉的关系,让抽象的科学理论通过歌唱者具体而正确的感觉来加以体现我们先以声乐中的“关闭”为例来进行分析.声乐机能的调节核心之一就是声带收缩和喉咙打开.如果反过来,喉咙收缩、声带打开(不能有效闭合),对于歌唱技巧而言,那将是致命的缺陷.为了练习“关闭”,初学者往往容易出现声带、喉咙一起关闭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学方法上的“倒摆漏斗”、“两个三角”、“牙关松开”等想象就应运而生.实践证明,“倒摆漏斗”、“两个三角”、“牙关松开”等方法为学生解决声带收缩和喉咙打开的问题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受到这些形象、生动的启发很快就达到了要求.

例如,有一个学生在初次接触“关闭”(也就是唱高音)技巧发声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牙关松开”用带哼鸣的感觉来唱高音,学生的自我感觉是声音突然变细、变窄、音量变小,几乎是“哼”出来的,认为它与想象的中声区的音色不统一,声音发“紧”,而且音量小,和理想中的明亮、高亢、“穿透力强”的高音概念相去甚远,因此这位学生当即就否定了这种发声方法.然而,教师却对这位学生“哼”出来的声音给予了肯定.后来实际录音的效果也证明了这种发声方法是正确的.由此可见,“自我感觉”与“客观效果”之间的统一对声音的塑造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感觉”这一相似度检测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歌唱者声音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良好声音的建立,基本上是依靠一次次“客观效果”对“自我感觉”的验证.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只有自身对发声器官的局部感受与心理状态通过意识这一桥梁达到有机结合,才能加强对声音形象的整体认识,巩固正确的声音调动能力.

上述的教学实践和现象分析告诉我们,声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客观地辨别自己声音,培养学生辨识自己声音的能力,使学生在“自我感觉”与“客观效果”的矛盾中找到统一.

二、歌唱中发声机能的规范化训练

歌唱中发声机能的规范化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过程,是歌唱者为“达到熟练、形成歌唱的动力定型”的目的、对发声活动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其中歌唱的动力定型要求的熟练是在反复意志行动过程后形成的.声乐学习中的“意志行动”是歌唱者不为改善行为方式为目的的重复过程.尽管这类练习是多次重复完成某一动作或一系列动作,但在练声中绝不是一成不变地机械重复,而是以不断提高发声技术及提高发声感觉的准确性,增强发声能力为目的的重复.

进行发声机能练习的方法和步骤名目繁多,各种派别莫衷一是,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步骤,都是为了达到以下目的:

(1)有意识地运用气息发声,逐步做到横膈膜控制呼吸.

(2)形成正确的喉头位置,解放喉头,稳定喉部器官,使声带运动与呼吸密切配合调整适度,在唱高、中、低、强弱不同的音符时,都有较为理想的声音效果.

(3)训练调节共鸣腔体的方法,适当扩张可调节形状的共鸣器官――咽腔、口腔、喉腔.运用不能调整形状的共鸣器官――头腔和胸腔,通过共鸣腔体的调节与运用,增大音量,美化音色.

(4)呼吸、喉头(声带)、共鸣器官密切配合,协调运动地发声,做到声区统一,使声音富于力度和音色变化.

基于以上的四点要求,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规范化训练:

1.针对性练习

“对症下药”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就是我们教学中常讲的因人施教.按照因人施教的原则,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己存在的问题和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有了明确的练习目的和要求,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就会提高,学生的声音就会经常处于意识协调机制下,进而改正错误的发声习惯和发声状态,达到尽快提高发声质量的目的.例如,对呼吸的控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气息控制对歌唱发声的重要性,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气息吸入的深浅会直接影响喉咙的松紧、声音共鸣的好坏、声音的波动与颤音、声音力度的控制、高音的获得和稳定性能力等.要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呼吸是歌唱的生命”、“没有正确的呼吸控制就没有正确的歌唱”的道理.如果学生稀里糊涂、模棱两可、或者只注重理论的讲解而不注重实践,那么,这种针对性练习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功效.对于歌唱者而言,只有明确了呼吸控制在歌唱与发声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刻苦练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有意识地参与状态.

2.多样性练习

声乐教学中的因人施教实施针对性练习的同时,自然就会涉及到多样性练习的问题.这个道理很简单,前面提到过“对症下药”,由于“症”的各式各样,因此“下药”也就千差万别,一药治百病是不科学的.在声乐教学中,歌唱者个体的情况不同就会使歌唱者个体存在问题的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运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来促进歌唱者发声机能的改进与发展.另外,既然歌唱的发声技能技巧是多方面的,所以声音练习的多样是必然的.正如卡鲁索在他的《我的声乐经验》中说的:“有多少个歌唱家,就有多少种方法”.通常的发声机能训练在开始进行发声练习时,对于“a”、“e”、“i”、“o”、“u” 五个母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均衡地把它们唱好,这就要在教师的帮助下从发音最自然、动听的母音开始练习,才能较为容易地调整母音的着力部位和协调音波在共鸣器中的作用.发声机能训练中那种依照他人练什么自己就照着练什么的方法,不仅不可取,甚至是有害的.

3.计划性练习

为了达到一个理想的、美好的声音目标,良好的教学计划非常重要.因为歌唱训练中的多样性,在发声行为中各种目的就可能出现彼此之间的冲突.如要求高声区检测声多一些、中声区混声多一些、低音区真声多一些,这几种要求在整个声区练习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决定了多个目的在通常情况下的同一练习阶段中无法同时实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按照歌唱技能技巧发展中的要求有计划地安排.在计划建立过程中,要正确掌握动作练习速度.开始练习阶段动作练习速度应慢,力求动作概念要准确;在慢动作中体会感觉,使心理和生理一起参加动作;当慢动作准确和熟练性形成后,逐步加快速度.

三、歌唱中对歌曲表现力的体现

歌曲表现力是声乐作品技术与歌唱情感两者缺一不可的体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是中国歌唱艺术最高标准,并一直是声乐艺术家们毕生的追求.歌唱情感是在深入理解歌曲思想内容时产生的,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情感内容,因此歌者演唱不同的歌曲,所表现的情感也各有不同.

歌唱中的歌唱情感是通过表情动作和声音而体现的,歌唱者在歌唱时不但要让听众听到和感受到你的歌唱情感,而且还要引导听众进入到歌曲的情景中去.世界著名音乐家穆索尔斯基指出:“我的音乐应该是人的语言及其各种微妙之处的意思表现,也就是人类语言的声音,作为思想的表露,应该毫无夸张,毫无勉强地为真实、准确,而又是具有艺术价值的,具有艺术价值的音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检测戏真做”、“检测戏真演”,通过自己的情感表现去感染听众.当然歌曲的表现有时也需要艺术夸张,但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现实、脱离情理.所以情感表现的真实性和美感性是歌曲表现的生命.因此歌唱者必须用真实的艺术情感去表现自己演唱的歌曲形象.歌唱,就是将音乐化的人声与语言相结合,进一步表情达意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歌唱语言能直接揭示歌曲的文学内容和思想内容,能突出作品风格,能直接展示歌曲图像和意境.

声乐学习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歌唱是个整体性的活动,正确地歌唱是呼吸、共鸣、发声器官与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对音乐准确表达等诸多因素共同协调、配合而成的.只有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歌唱的整体性配合协调,才能达到歌唱的最佳状态.

四、结语

声乐教学不一定能达到总是保持一种上升状态,其特点是下降与上升并存且交替进行,并不是直线上升的,所以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良好的信任感.初学者要理解教师的要求与意图,密切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把握好学习的时机与步骤,努力做到不因偶尔一两节课的状态不佳而打退堂鼓,甚至对自己的努力持否定态度.声乐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是教学中决定学习成效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互信关系是一切声乐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最有力的保证.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讲授,都需要专业化和系统化.只有在声乐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研究探索,才会取得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