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63 浏览:9372

2004年,高中新课程改革之花在齐鲁大地绽放,四年来,我一直和学生们共同学习着、体验着、经历着等

1 实施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在一节课开始用几分钟时间,利用多媒体介绍一些与课堂相关的内容,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细胞分化”教学中,我展示的是白血病儿童图片及健康人和白血病患者的血液图片,以教材中提供的“问题探讨”作为素材,组织学生讨论、发言,进而引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又如在“染色体变异”教学中,我展示的是“猫叫综合征”视频材料和“21三体综合征”患者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2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抛弃学生厌烦的满堂灌、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更多地采用引导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变换教学方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如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教学中,结合课本中的资料1)我通过设问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问题1:基因与DNA、染色体有什么关系

问题2:分析资料1,生物体内的DNA分子数目与基因数目是否相同

问题3:分析资料3,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是否相同

结论1:基因不是连续分布在DNA上;基因是DNA的片段.

问题4:基因与DNAJ2的非基因片段有何区别

分析资料2和4:

图片展示:(1)体内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海蜇与一般海蜇;

(2)转基因超级小鼠(转入了大鼠的生长激素基因)和正常小鼠.


结论2:基因具有遗传效应.

整合结论1和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

学生总结:以概念图形式表示核苷酸、基因、DNA、染色体的关系.

3 从教学实际出发,运用好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通过有效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情感,使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市里推广的“探究性学案式教学模式”和小组学习的方法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教师在备课时,按照考试大纲对知识点和能力的要求,设计自主式学习提纲和针对性练习题,即“学案”.学生在利用学案的过程中,在问题驱动下,首先进行自主学习;对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小组内同学可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有时还需要通过探究性实验对某些问题进行验证.教师则结合学生遇到的问题,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对相关理论和规律进行拓展.这样,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能“活”起来,学生的脑、眼、口、手等器官都“动”了起来,学生变得爱学、会学、善学,课堂教学充满了情趣也更扎实.

4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专长.宋代朱熹将此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进入高中后,学生存学习上的差异越来越大.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出现了“吃不饱”的现象,而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则“吃不了”.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全面了解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吃不饱”学生学习较主动,希望得到更多的信息.针对这类学生,可以开“小灶”.通过组织兴趣小组,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吃不了”的学生学习基础不好,在课堂上不善于与教师交流.但他们内心深处迫切希望自己能进步.针对这类学生,可在适当时机鼓励他们投入到课堂中来,充分体会学会知识的快乐.

还有一类“不想吃”的学生,比如文科班学生.他们认为不高考,只要混个及格就行.针对这类学生,要尽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提升其主动学习的与能力.

5 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抽象的书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从而使生物课真正“活”起来.

如在“细胞中的无机物”教学中,讲授自由水时,我给学生举的例子是:切西瓜时流出的细胞液,刚收获的玉米种子在阳光下晒干所损失的水;讲授结合水时,举的例子是:把晒干的种子放在洁净的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壁上出现的水珠.

再如讲“酶”时,充分利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酶产品,如“健胃消食片”、“加酶洗衣粉”、“生物酶牙膏”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我还要不断学习,以适应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