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观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探析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725 浏览:22300

摘 要 :幸福观直接影响并指导着人生的实践.幸福观教育是使人们树立科学的幸福观的关键.旨在探究幸福观教育对和谐社会的作用,即在内容上对和谐社会建设起着导向作用,在机制上对社会有协调矛盾的作用,在心理层面上对人们具有心理调控的作用,还在方法上使和谐社会建设具体化、生活化.

关 键 词 :幸福观教育;和谐社会;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20-02

幸福观问题已是制约我国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作为人生观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幸福观就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这一问题所形成的思想、看法、标准等,集中体现了人们在幸福问题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教育主要是帮助人们了解幸福的真谛、把握幸福规律,全面认识,发掘各自的潜能,使人们成为一个全面、自由、和谐发展而又幸福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幸福观教育更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幸福.幸福观教育作为人生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幸福观教育对和谐社会建设起着导向作用,在机制上对社会有协调矛盾的作用,在心理层面上对人们具有心理调控的作用,还在方法上使和谐社会建设具体化、生活化.

一、幸福观教育在内容上对和谐社会建设起着导向作用

首先,幸福观教育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设和谐社会需把幸福最大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克服片面追求物质财富.从此意义上说,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对人们进行幸福观教育.幸福观教育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的真谛在于幸福,教育的起点与归宿都是幸福.和谐社会的构建需在全社会树立一个健康积极的主流幸福观.广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后备力量,对社会主流幸福观起到直接影响.所以教育者要站在国家兴衰成败、社会和谐稳定的立场上,教育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健康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才能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因此,全社会人们都应该关心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支持和强化他们的幸福观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并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如,新闻媒体、书籍出版、理论宣传等各大媒体都要坚持主旋律,牢牢把握积极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为广大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真正地在幸福观教育中发挥教育导向作用.

其次,幸福观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且高难度的任务.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必须是安全的,社会成员感觉幸福,彼此信任、诚实友爱、坦诚相待、和睦相处、人与人的交往具有普遍的幸福感.对广大群众进行幸福观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即让人们懂得劳动创造是幸福的根本,并使奉献本身就是幸福的观念深入人心,幸福的最高境界是追求精神自由,幸福观教育的目标是追求社会的、大众的幸福.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即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精神需求特别是人们对幸福的追求空前增加.社会群体多样化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交织在一起,就使得社会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化.当前广大群众对幸福的理解层次参差不齐,对幸福的认识不足,必须对人们进行幸福观教育,让他们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只有人们都有了正确的幸福观了,人们对幸福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就会随之增强,社会才能更和谐.

再次,幸福观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反映在精神、物质、文化等方面.其中,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幸福观是否正确.如果人们没有正确的幸福观,社会就不可称为和谐社会,对人们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引导,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幸福观教育在机制上对社会有矛盾协调的作用

首先,幸福观教育在教育机制方面可以协调社会矛盾.幸福观教育机制是指幸福观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它可以把幸福观教育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统整起来,使幸福观教育能够起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这既是“发展的机遇期”,又是“矛盾的凸显期”[1].利益多元化发展,由社会成员之间引发的利益关系,导致一系列反映社会矛盾和影响社会公平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高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通过对广大群众进行幸福观教育,来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其次,幸福观教育还可以起到提高社会公德水平,弘扬传统美德的作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和谐社会必须结合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品德的弘扬.道德就是引导人们确定合理的利益目标和选择利益行为的内在约束力量.幸福观教育可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这就需要高度重视人们的幸福观是否正确,加强幸福观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现代社会新时代新风尚.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幸福观教育,弘扬真善美、贬斥检测恶丑,使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努力培育和引导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使社会主导的幸福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和基本要求相一致,并使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逐步深入人心,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辨别是非和感受及创造幸福的能力,解决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以理性的方式来维护和实现自身和谐.这是解决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增强人们幸福感、维护社会和谐的根本.

三、幸福观教育在心理层面上对人们具有心理调控的作用

对广大群众进行适当的幸福观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幸福,理解幸福是需要从劳动中获得的,任何不劳而获所得来的短暂快乐都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能使人们正确地认识现实,面对现实,自觉调整心态.人生活在现实中,人的生存与现实生活环境不可分.当人与现实环境处于协调时,个人的心理状态就平和、愉悦、健康;当个人与现实环境不协调时,便会产生焦虑、抑郁、恐怖、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人们就不可能感受到幸福.每一个人出生的家庭和地区,进入的学校,生活的时代与社会环境,过的生活,乃至经历的遭遇,这些往往都是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人都不能按个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现实,也不能按个人的主观愿望去逃避现实.因此,通过对人们进行形式多样的幸福观教育,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人不论处于何种困难与恶劣的环境中,忧愁、痛苦、抱怨、悲观都无济于事,只有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对周围的人和关心自己的人要学会感恩,在现实中寻求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条件和机遇,通过努力拼搏,克服困难,为别人创造幸福,才能使自我享受幸福,超越现实,获得发展.


四、幸福观教育在方法上使和谐社会建设具体化、生活化

众所周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同时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作为教育者应采取各种手段,探索不同形式的幸福观教育活动,对人们进行教育.各个社区(村)幸福和谐状况参差不齐,要想得到最佳创建效果,必须采取真正高效的幸福观教育方法.如何寻求高效的教育方法,将和谐社会建设生生活化、具体化,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我们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应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力开展文明和谐社区(村)创建活动,在各社区(村)举办幸福观教育讲座和咨询活动,把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千家万户、落实到城乡基层,让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感受到幸福,这样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2].

幸福观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要想建立一个有差别,没有矛盾;有异见,没有对立的社会,必然先要建立和谐社会.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矛盾、对立和暴力还仍然存在,但是我们的目标和努力是逐步化解矛盾,融合对立,消除暴力,使人们大众都生活得幸福安康.要消除暴力,使社会变得更和谐,对人民群众进行幸福观教育,这是必经之路.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首要原则,实现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幸福感的共同提高、实现共同富裕,才是各项工作的最高宗旨[3].

总之,幸福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是心灵逐渐成长、发展、完善的过程.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只能靠受教育者通过自身努力及教育引导来形成,这正是幸福观教育有所作为的空间,也是幸福观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