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刍议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857 浏览:130560

[摘 要]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在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指导下,作为办学主体的政府承担起责任,在政策制定、经费投入、管理体制、师资配备等方面有所作为,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是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手段,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战略.


[关 键 词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原因;路径选择

新世纪以来,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投入加大,发展迅速.修改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城乡义务教育也都实现了免费,中长期教育规划也在抓紧制定当中,一个新的中国教育时代正在孕育.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国情下,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都在发展,但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依然巨大.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口号下,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显然是极不协调的音符.

一、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城市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地,原本更需要扶持的农村教育,得到的资源远远少于城市,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差距显著.教育差距使城乡居民法定的、平等的受教育权不能得到保障,造成了人的发展的差距和社会发展的差距.[1]

从办学条件上看,城市学校在教育教学硬件设施配套上,如教学环境、教育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明显优于农村学校.长久以来,教育投入一直不能充分满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在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有限的教育经费在城市与农村间的分配也是不够合理的,对城市学校的投入要高于农村学校,而同时处于优先发展地位的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几乎全部位于城市.地处西部的贵州省,城市学校贵阳一中修建新校区投资高达4亿元,而2002年整个贵州省的农村教育经费不过才4.5亿元,2004年贵州省各级政府新建、改扩建150所农村中学,才计划投资2.87亿元,城乡教育差距由此可见一斑.[2]

从师资上看,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住房条件远低于城市教师,再加上城市先天具有的一些优越环境,促使农村教师向城镇地区流动,新毕业的优秀大学生又都不愿意到农村学校去补充师资队伍,造成农村教师队伍不稳,骨干教师匮乏,教学质量没有保证[3].城市学校也想方设法抢夺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农村学校甚至成了城市学校的“教师培训基地”.同时,教育部门在配备教师时,往往都会向城市学校倾斜,这些学校教师不仅学科配备齐、学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好,而且还往往出现超偏现象.而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配备往往无法顾及,长此以往,这些学校教师学科不够配套,年龄偏大,水平偏低,学历层次不高,师资素质差,而且不少学校还出现师资紧缺现象,有些农村学校连国家规定开设的课程都无法保证正常开齐开足.

城市学校学生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而农村学校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却无法得到保证,如信息技术课、实验课,往往是有了条件设备没有相关辅导老师,有了老师舍不得用(为了省电、怕损坏).农村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完全是按照城市学生的使用标准和条件编制出来的,所以课本中出现了城市学生司空见惯而农村学生闻所未闻的事物也就不足为怪.

二、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一)体制性原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把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强盛的工业国,只能依靠农业和农村为工业化、现代化提供资金积累,1953年开始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和1958年开始实行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农业和农村处于被剥夺状态,使农民被固定在农村.由此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产生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国家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居民的利益.教育作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也具有一种社会福利的性质,长期体现着城市优先的价值,从而造成城乡教育的极大差异[4].在教育系统内部制度上如城乡分治的教育管理体制、城乡失衡的教育投入体制、城乡显失公平的教育人事制度等;还有教育外部的制度根源,如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身份歧视)、就业制度等,这些制度有的优先发展城市教育,有的无形中压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观念性原因

首先,精英教育理念让人们忽视了教育的全民性,义务教育的普及性,认为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确保重点,主张将有限的资源用于重点地区和少数的精英人物,而城市教育就是这样的重点地区.其次,家长对教育的态度也起了重要作用,城市父母因其受教育水平、工作性质、收入等方面总体上优于农村父母,所以其在对教育的理解更全面、使用方法更科学、重视程度更高,精力和物质投入也就更大;而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还处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要成才自成才”,甚至有读书无用、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农村辍学现象严重.

三、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决不是教育的平均主义,不是把高水平的城市教育拉下来限制其发展,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分类发展,要尽力扶持农村教育、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差距;尽快用各种方法把教育水平相对低的地区、学校扶上去;尽量减少甚至消除低水平的学校,让优质教育资源得到迅速发展,让整体教育水平得到提升实现教育的高层次均衡发展.同时倡导特色发展,鼓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更高层次均衡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5].

(二)政府层面的作为

首先,政府提供的应该是一个公平的教育,国民在受教育的机会上是均等的,教育所提供的设施条件也应该是均等的.即政府的投入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平等的,具体说来,就是学校的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图书和仪器设备等应大致相当,而不应当是相差悬殊.当然,投入均衡并不是搞平均主义、整齐划一,而是更要向农村学校倾斜,要雪中送炭,保证基本的条件和设施,不是锦上添花,一味地建所谓的城市学校、重点学校[4].其次,政府要在区域内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并加强管理,包括招生入学制度的完善、学校的合理布局和改制等问题都需要区域政府部门立地对教育均衡发展进行总体统筹和科学规划[4],如做好户籍改革,逐步放宽限制,使有条件的农村学生能进城就读,逐步杜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第三,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农村教师在学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力度;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对偏远山区教师适当给一些倾斜性补贴;健全表彰优秀教师机制,向农村教师倾斜.

(三)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与城乡教育一体化

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是指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对其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打破校际、区际界限,实行共同享用.具体包括了学校资源的社会共享,社会资源的学校利用,校际之间的资源交流,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的流动与补充等多种共享方式[6].主要是城市学校资源向农村学校开放,譬如有些城市学校在本校使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对大型设备进行转租、转借形式的商业化运作,在一些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的地区,实行教师跨校授课,城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通过因特网共享教学资料、分享教育智慧等等.实行教育资源共享可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是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手段.当然这里的资源共享来自于双方自主、自愿的内在需要,而并非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的一种强制性的计划或指令.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战略.城乡教育一体化不是消灭农村教育,抑或全面城市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过城区给予农村资金、人才等简单做法来支持农村教育加快发展,而是通过加大城乡资源整合和对接力度,充分发挥城乡教育双方的优势,实现城乡教育“双强共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