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突围”

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124 浏览:142321

【编者按】本刊2013年第6期刊载了陶继新先生与韩兴娥老师的对话录《从语文教材中“突围”——“海量阅读”教学的

课堂突围——海量阅读

韩兴娥:徐美华老师教二年级,放检测前,她班的家长委员会团购了一套新书,通过读笑话学习成语.这套书是我介绍给她的,正适合二三年级学生读,读着有趣.罗义老师教三年级,她说话很逗,应该适合二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她们俩当初都是以私人身份主动和我联系,很快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支持,在当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徐美华老师所在的张店区有个女局长,已经为美华老师召开了一次现场会.对这样的领导和教师,我心生敬意和感激,他们真正为学生着想,他们为改变教师只教课本的“沉睡”状态作出了贡献.

陶继新:通过读笑话学习成语,孩子们肯定喜欢.小孩子除了具有很强的记忆力,善于背诵之外,对笑话与成语也有着极大的兴趣.这可以看出来,您真是一个有心人,如果对此没有兴趣与研究,这样的书即使就在跟前,也不会去看的.我想,徐美华老师的学生读起这样的书来,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韩兴娥:感谢陶老师对“海量阅读”实验多年来的支持.我个人素质不具备优势,所以在“海量阅读”这条路上,总是考虑找一个最低的起点.我较为呆板,为此,在给学生选择书时就尽量找有趣的,给学生编写的阅读材料也如同“傻瓜相机”一样,不需要什么技巧,教师只要领着孩子们在课堂上“扯着嗓子读”即可.六年前,我班的学生读玄老汉的成语、俗语、歇后语儿歌,孩子们好开心啊!

陶继新:正是您的“海量阅读”,让我看到了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线曙光,也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更深层的思考,此后才有对经典诵读者陈琴等教师的关注.直到现在,只要有哪个教师在搞“海量阅读”,进行经典诵读,我都会激动不已,都会尽我所能扩展它的意义与价值.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同行者,如果不关注像您这样积极而又走正道的语文教师,也就失去了一个教育者应有的良知.良知是一个人的生命底线,否则,就要“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傻瓜相机”的最大特点就是易学易用,语文教学不也应该这样吗?现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模式、方法几乎天天翻新,尽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遗憾的是,有的已经误入歧途.学习语文就应当如用“傻瓜相机”一样简便易学.您的教学方法便是如此,可是,却产生了一般语文教师远远达不到的效果.语文教学,更多的不是创造,而是回归,我们的古人就没有将语文教学搞得像今天这么复杂,不用肆意分析课文,直到将一篇具有完整意义的课文解剖得支离破碎甚至鲜血淋漓为止.

韩兴娥:陶老师,我们志同道合,是源于对“海量阅读”的热爱.有一个校长,她说她的学校很穷,但她喜欢“海量阅读”,我告诉她如果需要我跟他们学校的教师讲课,我完全可以义务而为,我的教学笔记、学生读物等,也可以免费送给她学校的教师,只要她尽最大努力为教师们提供“海量阅读”的外部条件就行.我也真的为他们义务讲课,并免费送给了他们一些书.我敬重这样的校长,因为她不张扬,不要形象工程,只想让学生踏踏实实地阅读.她跟我说:“知道我们的孩子有多么可爱吗?小小的手指指着一篇又一篇文章读着,这是多么美妙的画面啊!我们根本不需要坚持,我们快乐地享受着.”她每次跟我说到他们学校那些比我还“土”的教师教得多么开心时,我们两人都乐得哈哈大笑.

陶继新:这个学校是穷的,可是,校长和她的师生精神上并不穷,再有了“海量阅读”,精神上还会更富足起来.有的人非常有钱,可是,如果品德不佳,没有文化,那就是精神上的乞丐.相反,有的人钱不一定多,如果有人格有文化,则可以称得上精神上的富有者.

韩兴娥:在阅读中获得了丰盈的精神力量,就容易固守清贫.以前从未上过公开课的我不断地讲公开课,极少有“失手”的时候,即便“失手”也不会太差,因为学生有“海量阅读”的功底.但我还是不喜欢公开课,因为关起门来在教室里,就是简单地和学生读书即可,多读书的课就是好课.上课的形式简单到极致,照旧可以吸引学生,因为阅读的文章内容新鲜.以阅读的大环境为训练场,使学生在口诵心惟中获得了识字的神功.每日琅琅的书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也让每一个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陶继新:“多读书的课就是好课.上课的形式简单到极致,照旧可以吸引学生.”您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语文课的本质.而现在有的语文课,一篇课文往往要用三四个课时才能完成,讲得学生越听越糊涂.您之所以不喜欢公开课,是因为现在的有些公开课太检测了,太没有“生态”特点了.有些公开课经过了很多“高手”的指点与帮助,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排练”,可谓“千锤百炼”,可那不是一个教师的智慧,也不是真正的教学课,而是变了味的表演课.而您上的公开课则不然,您是将平时上的课原汁原味地端上了公开课堂,而且又是那么精彩,特别是学生的即兴发挥,让人称赞不已.为什么呢?因为您的学生有了“海量阅读”的文化底子,有了“道法自然”的品质,所以,虽然未经很多人的帮助与排练,却极少有“失手”的时候.


韩兴娥:我的公开课跟家常课比较,也不完全是“原汁原味”,家常课上学生读得多,说得少,公开课上会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因为大家想看“海量阅读”的效果,学生多说能体现他们阅读的成效,其他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我的公开课确实从没有经过任何人的帮助.我们的“排练”和其他教师的排练完全不一样,比如今年开学后,我打算教徐美华老师的《读〈论语〉学成语》,一共20个单元,那么这个检测期,我就要把她的书稿修改好,在大型公开课前学习几个单元,我们师生从中找到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到了公开课上学习全新的内容,就会万无一失,这种“排练”对我们师生都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我和陈琴老师都反对在某一篇文章上付出太高“成本”,我俩六年内不上一节重复的课,在学习某一本书的一段时间内,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形式没有太多的变化,但内容总是变化的.

陶继新:其实那些未经“排练”的公开课,也具有“原汁原味”的特点.您的公开课的前期“排练”,是为上好公开课作深层次的准备,是让学生学习更优质的文化做奠基工程.尽管上的课是他们未曾学过的课,却会有一个又一个的亮点闪现. 在某一篇文章上付出太高“成本”,恰恰是现在一些公开课的症结所在.君不见,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几乎是全校为之努力,有的还要请上教研员再行“指导”.这样的课,不是为学生上的,而是为听公开课的人上的.这是公开课的异化,也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伤害.您与陈琴老师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也需要相当的智慧与勇气.

韩兴娥:公开课的弊端人尽皆知,我没有陷进去,一是天性作不了检测,受不了那种精雕细刻的折磨;二是因为我不是那块料,根本讲不好公开课.这不是谦虚,我的确不具备讲好公开课的素质.但这并不影响我成为一名好教师.什么是好教师?就是您多次说过的,把真正的好教师——那些大师的经典作品搬到课堂上即可.

陶继新:“名师出高徒”,大师更出高徒.可是,我们面前的大师“几希矣”.怎么办?将经典作品搬到课堂上,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大师留存的精神文本,“聆听”大师的教诲,汲取大师的智慧.其实,真正的名师,不是自己讲得如何天花乱坠,而是要让学生学得乐而忘返.您的课堂,已经抵达了这样一种境界.每次听您的课,我都激动不已.孩子们在课堂上对经典文化的热爱,以及由此焕发出来的极大热情,非亲历现场是难以想象的.当经典文化不断地走进学生心田后,也就等于为他们的生命成长灌输了最优质的精神营养.

韩兴娥:中国近百年来重白话轻文言的教育,已经使像陈琴那样具备“幼学如漆”童子功的教师寥寥无几,经典文化面临着断层的危险,所幸的是我们有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自豪的经典.我一直说自己缺乏文化积淀,不是谦虚,在学生时代除了读好课本外,大多是读小说,对诗词等经典阅读得极少.唐诗宋词都是40岁前后读的,为了教学的需要读的,有一定功利的目的.诵读后虽然忘得快,但再阅读相关的书籍就觉得有味道了,功利阅读也就变成兴趣阅读了.所以有人质疑为什么共读的书不选择学生最喜欢的,而总是选择有一定难度的?为什么随着年级的升高不断增加文言,总是让学生处在“爬坡”的状态?这样的做法与“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童年”是不是相悖?

我读过的与经典相关的书,只记得大意,讲不出来,只能让学生自己去“聆听大师的教诲”,学生自己阅读比听教师讲要付出更多努力,学生这种“爬坡”的辛苦受到质疑时,我感到很孤独,特别期盼同路人.学生自己阅读比听教师讲得到的收获更大,知道是好事,但我总是因为“半路出家”缺乏“童子功”而底气不足,总为自己不能讲得天花乱坠而愧疚.

陶继新:选择学生觉得有“难度”的书让学生“爬坡”是有道理的.一般教师往往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不会想到学习难度大的文本,往往会在孩子那里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令我想到《学记》上的一句话:“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意思是说,学生学习有四种失误,前两个是反义词,一是学得多,一是学得少;后两个也应当是反义词,一是学得易,一是学得难.《学记》上没有说“难”,而是说了“止”.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的古人太有智慧了,学习只有太易的失误,却没有太难之说.对于初入小学的孩子,非常简单的数学加减法,他们会感到困难;可对于背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等玄妙的哲学之言,却并未感到太多困难.四书五经这么难,古人有的则是小时候就先背会了.管他懂不懂,先背了再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过去学过的经典自然会呈现出来.看来,难和易其实也是相对的,先难后易,小朋友未必感到特别困难,有时反而觉得比较轻松.同时,《学记》告诉我们,学习的敌人是“止”,只有决不放弃,才能走向成功.让学生多读多背经典,不但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反而会让他们有一种快乐无比的感觉.而且,有了大量经典在胸的“童子功”,长大之后定然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韩兴娥:我也是顶着“死记硬背”的质疑,尽量让孩子多诵读,朗读、背诵是我在六年的教学中一以贯之的做法,越是低年级的小孩子背得越快.我教了26年语文,一至六年级教了几个来回,对这一点坚信不疑.但是要让家长和诸多教育工作者相信这一点就难了.在“轻松好玩”和“加大难度”两方面找一个平衡点,不容易!

陶继新:“轻松好玩”和“加大难度”看似对立,又有着内在的维系.这其中需要两个关 键 词 :自信与自豪.当小孩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阅读了不少书、背诵了不少经典后,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满意.随着阅读与背诵数量、质量的增加,他们并没有感到不堪重负,反而会有越来越容易的感觉.为什么?因为学生阅读与背诵的经典越多,其大脑中也就会形成越来越优质的接纳这种经典文化的语言系统,于是,也就有了越来越大的学习兴趣.小孩子具有巨大的记忆潜能,可很多时候被忽视甚至扼杀了.如果有效开发,会让这种潜能喷发出来.当他们能够比一般的孩子阅读与背诵更多的东西,而且并不感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产生自信.自信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源,有之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无之则会厌恶甚至放弃学习.同时,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后,如果给其适当展示的舞台,他会感到特别的自豪.小孩子更是如此.

有的人对“海量阅读”不太理解,甚至反对,这是正常的.大凡没有亲身实践过,特别是有了某些偏执之见的人,对您的这种课堂肯定会持不同意见.相反,凡是对您的“海量阅读”与课堂教学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对您本人有了深入认识之后,就会高度认可您与您的教学,并且还会“学而时习之”,从而让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驶向经典诵读的快车道.

韩兴娥:陶老师,您一描述当年人文教育研讨会的盛况,我就忍酸不禁.三年级学生读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小不点儿对古典才女的爱情诗大发议论时,会场上笑声一片,我心里那个慌啊,要指责我那太有话柄了!我也没有预料到因为一首唯美的诗词,让学生牵着鼻子走,以至于越来越搞笑,前期“试教”李清照的其他诗词没出现这种情况.而且是小孩子一本正经,不觉得好笑,听课的教师笑得前仰后合.我心里慌得忘记了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幸好,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我们师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就渐渐形成一个“套路”,我们的课堂在“轨道”自动滑行,这才没有出大错.

陶继新:其实,那正是课堂教学的精妙之处,没有预设,纯属“突发”事件.也正是这种情况才显现学生的真正水平.他们一点儿不惧怕公开场合,一点儿也不服气全国的校长与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气魄”?关键是他们肚里有“货”,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也看出您在公开课上的“常态性”,也看出您的真诚.《中庸》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还说:“君子诚之为贵.”上公开课也是这样,要做真实的人,诚实的人,而不是做弄虚作检测的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多在课堂上,教师诚实,也会让学生守住真诚之本.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黄常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