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四疑2016年第6期

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17 浏览:10247

我的朋友圈中,如果有人熟悉中国古典语文或典籍,而且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大家就会盛赞他有国学功底,或者说他国学底子扎实.我也因为学术研究之需而经常接触古籍,然而却赶不上我的很多同行,所以我对传统典籍文化教养深厚的人总是充满敬意.但是,话说回来,传统典籍文化跟国学压根儿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传统典籍文化说成是所谓“国学”.如今,社会浮躁之风日盛,先辈留下的概念不问是怎么回事就拿来乱用,国学就是一个被人经常拿来忽悠人的概念.这里,我做一点澄清.

一 有无国学
记得有一次,我所在的学校搞一个题为《国学经典可以/不可以戏说》的辩论赛.学生们认为是有一个“国学”存在的,而且是可以或者不可以戏说的.这使我想到一位西方语言哲学大师的一句名言:“要知道体温,先验证温度计是否准确”.国学是什么样的概念西方人称之为“汉学”,韩国人称之为“中国学”,一般人以为那是关于中国以往的所有东西的研究,既然如此,叫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加“学”学就是学问或者学说.国学者,即关乎故有中国之学问或学说.如果是这样,关于中国传统,只要一个国学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多种学问加以厘清,在这里,显然国学是一个貌似内涵渊博、但又非常笼统、也不科学的概念.从名称提出的晚清,直至今日,没有人知道到底什么是国学.就是那些被号称国学大师的人也没有给国学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喊了一百年的国学,概念模糊,范畴不清,没有鲜明的理论构架,没有公认的典籍和教材,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学大师”.国学大师往往是个修饰语和赞美话,表示此人对传统文化典籍识记深厚,了如指掌.比如章太炎、刘师培、王国维、钱穆、黄侃等等.但是他们身上并无什么国学理论建构,也无清晰的国学思想.他们中的多数人,主要气力放在儒学上,佛、道研究力量不足,更不用说他们对中国汉族以外少数民族文化了解多少了.在他们的视野中,非汉族的文化知道得少之又少,而中国文化恰恰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所以他们的国学,从一开始就是蹩脚的、有缺陷的.历史证明国学难以学科化.民国时期开设的几个国学院,没有几天就寿终正寝了.胡适早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时就明确指出:‘国学门’不是具体的科系.”民国时期出现的这几个国学院之所以大都存在时间很短,有的仅半年,学科概念含糊不清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何谓国学
国学这个概念本身的出现也是有问题的.清末出于在文化上保种的需要,一批学人把研读儒家典籍而进行的一种群体性论述的“学问”叫国学,显然这种国学不是科学意义的国学.其实,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刘泽华等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11号发表观点指出,国学是在20世纪初,受战争以来西学的猛烈冲击,中国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逐步衰落和边缘化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旨在与西学有别.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国学派主要是通过张扬国学来救亡图存、保种保教,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爱国主义精神.此后,随着历史变迁,国学含义也在更新,五四以后出现了东方文化派、“整理国故运动”、现代新儒家、马克思主义新古典派等,但从来没有在高等院校列为一个独立学科.即使个别高校曾建立了“国学院”,但其内部还是分科的,或分门授课,或以教师为中心自由讲授,基本没有稳定规范的教学体系,也看不出国学系统明确的学科体系与学术规范,只不过像如今的“人文学院”、“文学院”一样,是相近学科,如文、史、哲等系科的总称而已.清末著名学者章太炎看起来是一个“国学”功底非常扎实的近代大儒.但是,他的《国学演讲录》里面所说的国学只是对古代典籍的大致分类的阅读心得,并没有言明国学是什么,国学与非国学到底有什么不同.他以后的所有学者,包括撰写《国学概论》的钱穆直至今日仍然提倡国学的许多学者,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这种所谓的国学从一开始就带有极大的封建遗民特征,是封建王朝即将覆灭之际,人们对传统中国文化的一个笼统称谓.翻翻属于国学范畴的典籍和概论类的书籍,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著作缺乏起码的现代意识和精神,甚至很多内容观念腐朽,重复历史典籍而不敢逾矩,大力推崇国学,无异于开历史倒车.鲁迅、陈序经曾经是国学的严厉批判者和颠覆者,尽管他们的“国学”教养远远强于今人.

三 “复兴”国学
近年来所谓“国学热”的出现是有其历史文化根源的.那就是全球化的挤压,迫使疏远传统的国人开始重读本土文化经典,表明国学倡导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但是,国学绝对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重视传统文化者未必一定要重视国学.可是,一些人一说到传统文化偏偏喜欢给它戴上国学的帽子.要问他国学到底是什么,大概连他自己也说不出一二.不过,今天许多中国人对传统已经相对陌生.他们渴望了解传统,希望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保护,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但是,他们接触传统的路子并不得法.自己不习惯、没时间也读不明白传统经籍,干脆就打开电视,在“百家讲坛”栏目中听易中天或于丹等人“代读”经典,有一搭没一搭听这些“名家”按照他们各自的理解阐释经典.读经典,变成了听经典.一些观众以为从“名家”嘴里听来的一定“很中国”,他们误以为听听这些关于经典的只言片语,就可以与西方文化的“洪水猛兽”匹敌或者抗衡了.这种想法真的是很天真!易中天、于丹们讲的其实不完全算是国学.国学在今日中国实在是一个被过度放大了的一个词儿.多数人还来不及追问其内涵就大举“复兴”起国学来了.在他们看来,港台的一些大学成功所在就是以国学赢得了特色.我的一个同行说,香港中文大学走的是“国学大师”钱穆开办新亚书院的传统路子而获得声誉的,而中国经历了一个“”,活生生地把国学给断送了,所以恢复国学是当今中国人文的惟一出路.我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这国学,其实也就是个大杂烩.在很多人眼中,只要带上“中”字的、“古”字的,不问青红皂白就往国学里面装,也不知道装进去的是否“合”国学的“格”.比如有人把《红楼梦》这样的小说也当作国学经典,或者把鲁迅的杂文,甚至金庸的小说也当作国学经典.似乎除国学外,别无其他中国学术.现在有许多对国学不明就里的人大谈国学,他们当中有几个真正是国学大师,有几个真正懂国学的其实没有.前几年某大学搞起所谓“国学”研究生班,西部某大学比较文学著名学者倡导研读儒家原著,本省一所著名大学2006年恢复了1926年创建的“国学院”,许多地方(如福建武夷山市)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在大力推动祭孔读经活动,部分大学改西式学位服饰为“汉装”举行毕业典礼.试问,这些活动的始作俑者有几人老老实实读过儒学经典更可恶的是有些人只知某些著名先哲姓名便拿来搞笑戏说,于是便出现了“国学女生”、“国学辣妹”之流,吸引了大批没读过几本古书、对传统经典不求甚解的年轻人的眼球.“国学”已经成为当下浮躁学风的代名词.在这样一个大众文化占据主流的时代,远离传统的年轻人戏说概念模糊不清国学,是挡也挡不住的.这种被戏说的“国学”,恰恰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过于陌生,从而从近代历史上随便找一个“国学”的概念,来表达痛失传统的一种危机感而已.国学被过热炒作,与清末倡导国学概念的章太炎等人笔下的国学概念,已经相去甚远了.于是,就有一些官员和学者担心如此下去,真的“国将不国”了,他们甚至提出要将国学列为一级学科.其情可解,其实荒谬.

四 无奈国学
有人把国学刻意神秘化、神圣化.事实上,现存所谓的国学经典多数并非前人站在信仰的立场上产生的,所以它们不是古代民族带有终极关怀性质的宗教经典.国学只是清末民初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历史概念,作为文化遗产善待之是完全应该的,但要将国学名目下的这些文化经典作为拯救民族灵魂的经典,它们其实是不配的.它们有太多鲁迅先生所谓的“吃人”内容包含其间,有太多的属于那个时代局限性的东西在里面.我们要的是其中的精华,但要指望那些经籍垒砌起现代中国民族的精神大厦,那是天方夜谭.所以,根本不必去固守国学.如果误以为国学是不可撼动的,或者以为人们试图批判它、颠覆它就是反传统,就是没文化,就是没有文化主权意识,那么我要说:那样的帽子也扣得太大了!其实,国学整个就是清末时期,知识分子对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传统文化所做的一种大拼盘、大烩菜,这并不严谨、也不科学的“国学”概念之产生直至被淡漠,有其产生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当然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今天要彻底将国学恢复到清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十几年前,我在北京大学听季羡林先生的课,季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你拿着教鞭让现在的小孩子一句不拉地熟读《四书》《五经》,不过就是复古,就是开历史倒车而已.他一直要求人们将他头上的“国学大师”的帽子摘掉,对于所谓的“国学”,季先生才是真正的、而且是少有的明眼人!
我想说的是,“国学”早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它整个儿就是中国封建帝国的尾声时代苟延残喘的文化救命稻草,是指与西学相对应的、清季以前以儒家典籍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旧文化.在中国文化的潮流里,国学这个概念不过是过眼烟云!这么说并非指曾经被清末国学涵盖的传统典籍已经过时,我们只是认为这个概念是有问题的,而且作为一个学科也是有问题的.今天,复兴国学毫无意义,也无此可能.我们认为应该冷静客观地看待国学,这样做并非排斥传统,我们要取缔的是似是而非的国学概念,而不是说要取消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不等于国学.也许有人会给我们扣上所谓的“全盘西化”帽子,那就是连我们的根本意思都没有读懂.我们认为,国学是一个有缺陷的历史概念,今天只要让传统回到它本来的位置上就可以了.不要为一个腐朽的词语再唱太多的赞歌.如今拿国学说事的人,往往是不懂国学的人,是不能客观评价传统学术的人.国学不过是他拿来吓人,并以此来显示和炫耀自己有学问的由头而已!
今天的文化中国不是儒家中国,更不是国学中国.国学,无法担当时下中国人的文化使命.而国学自身的致命弱点,已不足以代表我们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责任编辑 黄哲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