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学

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571 浏览:153784

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方针,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人们谈论比较多的是节约的紧迫性,如何在生产和生活中厉行节约,特别是在技术方法上如何有利于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从理论上澄清一些认识,搞清楚一些重要的关系.节约应当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来对待,在倡导普遍节约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要把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节约扎根于节约文化之中,要把通过先进技术实现节约建立在合理的经济制度基础上.我国现在有13亿人口,今后高峰时将达16亿,地大而物不博,土地、水、矿产、能源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排在世界最后列.例如人均耕地仅1亩多,为世界平约的1/3,还在不断减少,要养活这么多人难度极大.又如石油为世界平均的1/10,如果按美国现在的标准消费,每年需50亿吨以上,全世界生产的石油都给中国用也不够.其它如水资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无不面临危机.我们还很落后,还要通过工业化走向现代化,需要惊人的资源量来支持,不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道路,水荒、地荒、煤荒、油荒、电荒和环境污染只会愈演愈剧,若再不更弦改辙,别说发展,恐怕将来难以找到一块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连子孙赖以生存的基地都要没有了.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只有建设节约型社会才是必由之路.

一、“一般节约”和作为历史范畴的节约

节约的涵义和节省、节俭基本相同,而节约和浪费(广义的浪费应当包括使用价值的损失和毁坏)则是对立的范畴.节约一般是指减少或者避免在人力、物力、财力(后二者构成物质财富)上不必要的、没有预期效果的消耗;而浪费则是指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不当或者没有节制.因此,提倡节约就等于反对浪费.节约既包括生产上的节约,也包括生活中的节约.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为了减少和杜绝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消费中的浪费.节约有其抽象的、一般的涵义,在任何经济社会形态中都有一个节约的问题.但是,节约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具有历史经济规定性的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不同的生产方式中,节约的目的、对象和方式都有所不同.在所有对立的生产方式中,对于所有者或者业主来说,节约的对象都是物质财富(抽象的财富是货币),其主要着眼点都是为了减少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料的支出,而劳动力的浪费和自身生活中的挥霍从来是无所谓的.例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所谓节约本质上是资本的节约,资本家最关心的是资本成本的节约,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不过首先,节约资本和节约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节约资本往往以浪费劳动和牺牲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为了节约资本,除了最大限度地利用一般社会力(劳动的社会结合力,科学和自然力)以外,尽量压低作为可变资本的工资.为了节约资本,一方面,尽量减少在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劳动安全等方面的资本投入;另一方面,在工资既定的前提下,尽量延长劳动时间和加大劳动强度,甚至冒着很大的劳动风险.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早期阶段,上述情况是司空见惯的,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现在已经有很大改善.其次,节约资本和消费者的节约(资源和财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资本家来说,消费者越是浪费,越是挥霍无度,市场上表现出来的需求越旺盛,盈利的机会和可能就越大.为了盈利,资本家甚至挖空心思鼓励和诱导不合理的消费.在不存在对立的生产方式中,特别是在高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中,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之间对立被扬弃了.因此,正如马克思所说:“真正的节约(经济),劳动时间的节约等于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555页)“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节约劳动时间可以看作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同上,第225-226页)可见,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节约的内涵和节约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我国现阶段,从经济制度来讲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节约不只是资本的节约,劳动的节约经济论坛也开始提到日程上来.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方面,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后发展国家,采取市场经济形式,在很大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程度上,生产资料仍然采取资本的形式,劳动仍然采取雇佣劳动的形式(所谓“合同劳动”就是雇佣劳动).因此,生产上的节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表现为资本的节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经济规律在这里同样会起作用.例如,在我国今天的中小型私营企业中,在建筑行业中,为了节约资本而压低工资、克扣工资、拖欠工资的情况,任意延长劳动时间和加大劳动强度的情况,置生命安全于不顾的情况,甚至生产有害于健康的产品的情况,等等,并不比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少多少,其中私营煤矿更是一个典型.另一方面,我国比重很大的固有经济和特有的管理方式,由于缺乏产权约束和责任约束,也为浪费大开方便之门.


二、经济节约和节约文化

勿需详细罗列资料就清楚,我国的浪费比发达国家要严重得多.要建设节约型社会,最重要的是搞清楚浪费的经济社会根源,特别是要搞清楚导致浪费的特殊性原因.原因不同,减少浪费和实现节约的办法也应当不同.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而且应当更多地以经济手段、经济政策促进节约和减少浪费.比如,为了实现资源的节约,可以通过适当提高资源(煤价、油价、电价、水价、等等)进行调节.如果资源偏低,就会诱导人们多消费,就有可能造成更多的浪费,如果调高一些,就会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乃至浪费.在这里,成了重要的经济杠杆.除此之外,利息率(所谓“资金”、汇率以及税率等,也是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很多情况下,经济手段和经济政策可以取得单纯的行政手段难以取得的效果.

但是,在一定意义上,经济手段是作为外在的强制力量起作用,它不能解决人们观念上的问题,不能解决如何树立节约意识的问题.而恰恰是节约意识和节约观念具有基础的性质.在我国的儒家文化(孔孟之道)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中,节约都是重要的内容.回顾我国解放前和解放初的农村家庭,节约教育是经常性的必修课,而且家长对子孙、前代人对后代人都以身作则.这种教育甚至是通过普通家庭妇女的朴素教育进行的.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儿童从小就在脑海中打下“浪费有罪”的烙印,而且令他们牢牢记住:即使是容易得到的东西(如水)也不应当浪费,即使生活富裕了也不能浪费.然而在后来,特别是告别困难时期以后,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对节约教育的重视程度都有所忽视.虽然也有一些厉行节约的教育,但既不入情入理也不注重实际效果.甚至于我国还出现了一些相反的教育,教唆青少年如何超前消费,如何奢侈消费,如何即时行乐,等等.我们应当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应当把以经济手段促进节约和灌输节约文化结合起来,把经济节约建立在节约文化的基础上.在节约文化的建设方面,不仅要从对娃娃的启蒙教育做起,从学校教育做起,而且应当对在岗的领导者、经营者、管理者、劳动者,进行正确的节约理念的再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