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生态观与当代两型社会建设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600 浏览:132188

摘 要荀子的生态思想,不管是“天行有常”的生态哲学观,还是“知天命而用之”的生态利用观,尤其是“圣人之制”的生态保护观都为我们今天的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价值.

关 键 词荀子生态文明生态观两型社会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阳师范学院STP项目――《先秦儒学与现代和谐社会建设》论文.

作者简介:刘玉玺,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教学、科研;王国栋,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本科)2006级学生.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2-276-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面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如何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倡导绿色革命,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既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对此,现代生态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新的发掘研究,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荀子作为战国后期百家争鸣中最为杰出的思想家,其著作《荀子》在广泛涉猎政治、哲学、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学科的论述,都具有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的学术性质.毫无疑问,荀子的学说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最有影响的重要遗产.长期以来,荀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哲学、政治、教育等这些荀子的主流思想方面,而对荀子的非主流思想,特别是有关环境道德和生态观的关注研究则相对薄弱.一部《荀子》在阐释广泛的哲学与社会人文命题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道德思想,这对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启迪借鉴意义.

一、“天行有常”的生态哲学观

荀子以人类生存和发展为视角,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哲学和道德思考的范围,认为人类的生存不仅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而且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体现出来.《天伦》开篇就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人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P荀子把人与自然看作同为宇宙整体的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儒家传统哲学观,又特别强调自然与人有着本质的不同,自然界与人类各自有自己的职分,明确告诉我们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是有固定规律的.人类社会出现的饥荒、疾病、殃祸“不可以怨天”,是由于“应之以乱”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的.无疑,这里谈的天人哲学关系明显包涵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生态问题

可以说,荀子生态哲学观是一个天地人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观.其着眼点是“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Q这个天地人生态系统,通过“天行有常”的“诚”和“人有其治”的“诚”统一起来,各自既有不同的分工,又彼此之间相互作用.所以荀子不仅揭示了“天行有常”的天道法则,而且还探讨了天行之所以有常,在于“以至其诚者也”,也就是大自然运行规律的核心与特点是一个“诚”字.真诚不仅能使天地化万物,还能使圣人教化万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R荀子通过“诚”,把“天地”与“圣人”;“天之道”同“人之道”联系起来,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又强调了真诚无妄道德规范在天人关系中的至关重要性.

既然“诚”是天行有常的“天德”,同样“诚”也是圣人君子之“人德”,那么,人类就应该以真诚无妄的心态和行为面对自然的天性,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值得注意的是,荀子之所以特别强调“诚”,就在于在荀子看来,真诚不仅是君子修身养性之本,更是圣人治国安邦的根本.“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S人之道的社会观与天之道的生态意识通过“诚”被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荀子独特的生态哲学观.

二、“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利用观

“天人合一”是最重要的中国传统思想理念之一.荀子对中国哲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在继承天人合一思想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天人明分”、“天人相参”的命题.“分”是前提、基础;“参”是方式、过程;“合”是最终的目标、归依.荀子用“制天命而用之”把天地人的分合关系联系起来,表达了科学文明的生态利用理念.其中既有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又有尊重自然,顺应大自然生态变化与运行规律的科学务实态度.

荀子在提出天行有常,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大自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命题中,特别强调的是人类如何对待大自然的问题.对此,荀子明确提出人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最终目的在于利用自然为人类怎么写作.“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T所谓“物蓄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聘能而化之”、“理物而勿失之”,讲的就是积极主动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确保人类社会与自然万物形成和谐发展,共生共存的良性互动态势.这当然是荀子理想化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蓝图,其一系列符合生态要求的对策强调的都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无疑是正确的.

特别重要的是,荀子“知天命而用之”的生态利用观把儒学的“知天命――畏天命”的社会思想发展为“知天命――畏天命――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思想路线,不仅继承发展了孔孟的儒家学说,而且使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更具有了鲜明的实践意义,既强调维护人类在宇宙中管理使用地球自然资源的主体地位,又凸显了人类保护自然资源、使之用之不竭和永葆生态平衡的生态责任.人类文明的的进步与发展历史已充分证明,荀子的生态利用观不仅是积极有效的,而且对当代生态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三、“圣人之制”的生态保护观

从“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思想路线出发,荀子还提出了“圣人之制”下的一系列生态资源保护主张,体现了“制用”和“保护”相结合的生态辩证思想.“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孕别之时,罔罟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U不难发现,荀子所谓“圣人之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就是一个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问题.能否适时适度地开发利用并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圣人之制”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所以必须首先建立高度重视生态平衡的“圣人之制”.


荀子在寄希望于圣王之制的同时,还号召天下百姓都行动起来,“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是天下之事也!”V(《荀子富国》)因为,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是全天下老百姓的事情,是一项长期的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由此可见自然资源与生态平衡在荀子思想中的地位何等重要!这也无可辩驳地说明了荀子对天地万物不仅仅是“制而用之”,更是高度重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自觉地维护生态平衡与发展问题.


荀子把自然生态的保护,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包括林木资源在内的整个山林,二是野生动物资源,三是农业生产资源.对三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荀子除了同孟子一样强调“不失其时”外,又突出了“时禁”.这是要求人们,按照大自然的节奏、万物生命的节律来安排生产活动.但是人们往往为了谋取自身利益,又作出许多超越自然制约的行为来,出于人类自身利益的需求,必定和自然界其他生命的节律有了差距.因此荀子对自然和生命的节律十分敏感,特别强调各种禁令的“时禁”.

如果说孟子“取物以时”是爱护自然资源的正面主张,那么到荀子这里发展为“谨其时禁”,则是针对人们在从事生产实践活动中违时过度利用乃至滥用浪费生态资源现象而提出的.所以荀子在提出圣王之制下的生态保护举措时,明确提出必须建立完整的生态资源分工管理机制,设置专职官员负责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只有司空、司田、虞师、乡师、工师等管理者各司其职,才能使自然万物各得其宜,天下和谐演进.如规定“虞师”之职责为“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W.

四、荀子生态思想的现代启示

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迅速增长,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领域,人类在对自然资源不断索取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如空气、土壤、水源污染,森林破坏,臭氧层空洞,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气候异常以及生物的大量灭绝等.据统计,仅20世纪就有249种动物从地球上绝迹,还有近600种濒临灭绝.值得欣喜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面临严重失衡的生态环境引起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国际组织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已经或正在采取各种措施以拯救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中国作为一个负责的文明大国,早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就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并首次把建设两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与此同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又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X对此,包括荀子在内的传统生态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一个民族历史上的传统思想观念,必须和现今的社会情况、人们的生存有着密切联系后,它们才是属于这个民族有生命力的东西.

综上所述,荀子的生态思想,不管是“天行有常”的生态哲学观,还是“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利用观,尤其是“圣人之制”的生态保护观都为我们今天的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价值.其一,人类社会与自然有各自的发展运行规律,二者完全可以也必须和谐相处.人类的生存发展只有建立在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才能得到保证.其二,地球的资源是为人类怎么写作的,但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生态平衡又是脆弱的;依靠人力和科技可以获得人类需要的资源,但决不能以牺牲生态平衡为代价,更不能以征服者的身份无限制的索取掠夺.其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与主动者是人,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人人有责,但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国家管理机制,制定严格有效的约束奖惩制度,从而从国家制度与执法层面上确保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注释:

跸惹诸子集成.荀子集解.天论.上海:上海书店.1986.

跸惹诸子集成.荀子集解.不苟.上海:上海书店.1986.

跸惹诸子集成.荀子集解.王制.上海:上海书店.1986.

跸惹诸子集成.荀子集解.富国.上海:上海书店.1986.

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201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