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物理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26 浏览:11000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中许多现象都与物理有关.例如:汽车的观后镜是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做成的,这样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大,且能保证行车安全,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利用凹镜能把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的原理做成的,轿车装上茶色玻璃后,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强的光透射出来,故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再如: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这就是物理中热胀冷缩的原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隙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很容易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

由此推断,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让二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铸造的建筑物十分坚固.

而有些电器元件却是利用了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例如,铜片的热膨胀程度比铁片大,把铜片和铁片钉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情况下受热,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曲.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自动控制装置和仪表.日光灯的“启动器”里的小巧的双金属片,就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进行自动屈伸,起到点亮日光灯的作用.

物理学同样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经反复观察、反复研究,他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用于时钟等方面,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找阿察尔借,阿察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邮票.外地人走后,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

物理学也同样存在于学生身边.学了电学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对蚯蚓能承受的最大电压进行了探究:当给它加上1.5V的电压时,蚯蚓迅速分泌粘液,奋力挣扎,从瓶内跳出瓶外.当给它加上6V的电压时,蚯蚓则被电击为两截.有同学在测量“2.4V、0.5A”的小灯泡的功率、并研究其发光情况时,不满足于给灯泡加上2.4V的电压,而是用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小灯泡做破坏性实验,不断加大灯泡两端的电压,直至电压高达9V,灯泡灯丝被烧断,由此知道了事物都有一定的“度”,有同学在学习蒸发的知识时,不厌其烦地在桌旁观察相同的两滴水(其中一滴水被滩开),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得出了影响蒸发的因素.

像上述物理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子还有许多,将这些例子用于物理教学,不但能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而且能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符合新课标“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