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经济故事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123 浏览:118157

2012年9月下旬和10月上旬,国内正值庆祝中秋和国庆63周年之际,我的同事分别从华盛顿和纽约出发,前往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和北卡罗来纳的莫利斯维尔(Morrisville)实地采访那里的中资企业:三一重工和联想集团的美国公司.

我们虽然平时在纽约等大城市不同场合采访过两个公司的老总和有关负责人,但深入工厂和中心能使记者与上至负责人、下至普通工人进行交流,写出生动报道.

去年1月主席访美前夕,我的同事深入伊利诺伊州芝加哥60公里外的小城埃尔金(Elgin)万象美国公司采访,及时用生动的故事有力地说明了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对创造就业和当地经济所做的贡献.

今年7月30日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在纽约举办了一个小型讲座,主讲人是来自华盛顿州的党国会议员拉森(Rick Larsen),他是国会跨党派美中工作小组(US-China Working Group)主席.而這个小组是2005年中在中海油对美国尤诺科(Unocal)石油公司并购遭受挫折并最终失败时刻成立的,目的是为国会议员提供美中关系相关事务的教育.拉森在讲座中提到他去年到上海的经历时说,一位中国企业家提起他自己在密西根州的汽车零部件厂雇佣了500名美国人.拉森随即问他:“您是否向当地议员反映过這个事实?”那位企业家一脸茫然看着拉森,好像在说:“干嘛要向這些议员反映?”拉森斩钉截铁地说:“原因是你的工厂在密西根.”

众所周知,密西根是美国汽车城底特律所在地,而当地经济近年来遭重创,其支柱汽车业首当其冲,工厂倒闭,失业率居高不下.目前就业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话题,也是今年11月6日美国总统大选的核心议题,两位总统候选人都在挖空心思宣扬自己创造就业有方,而中资企业在美创造就业无疑是为中国投资树立形象的好机会.

在美中国直接投资(FDI)虽然总量仍不大,但近两年增速之快引人注目.這些中国投资为美国创造了众多的就业,包括很多高薪岗位.而這一事实却不为大部分美国人所知.

去年5月美国罗典咨询公司(Rhodium Group)和亚洲协会及威尔逊中心联合发布“美国门户开放?”(An American Open Door?)报告,呼吁美政府和各界积极做好准备,充分抓住来自中国FDI這一机遇,促进美国经济发展.

虽然美国对外资相当开放,是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首要目的地,但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却杂音不断.除了中国企业对投资美国情况不够了解、策略不够完善、与美国惯例尚有差距外,一些竞争对手和利益集团利用其在华盛顿游说优势散布中国威胁论.一些国会议员借散布中国投资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为自己造势,而美国政府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CFIUS)虽说总体公平,但也不乏对中国企业特别“关照”.所有這些都使中海油和华为等中资企业在美并购案遭受不必要的障碍,最终并购失败.

指望在一日之间消除美国人长期以来对中国、中国经济和企业的不了解和误解是不可能的.美国的盟友日本上世纪80年代在美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也曾使美国人惊恐不已,视日本为洪水猛兽.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日本在美企业终于让美国人刮目相看,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美国迥然不同的中国面临的挑战将更为严峻.

這也就是说,我们刚起步不久的国际传播能力战略肩负的使命重大,任重而道远.中国34年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让世人瞩目.在肃然起敬的同时,中国经济贸易也出现不少棘手问题,中国威胁论也在到处扩散.快速增长的中美经济贸易出现的一些摩擦,被西方媒体、利益集团和政客无限放大,成为影响两国正常经贸关系的绊脚石.美国著名的皮尤中心(Pew Center)今年9月公布的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美国人认为中国经济崛起对美国构成威胁,而不少人认为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顾他国利益.

這让我想到今年5月原美国驻中国大使洪博培(Jon Huntan)在纽约讲到他在犹他州当州长时,通过推动中文教育来促进对中国的了解.他说,当地对中国缺乏了解的百姓是直到中国开始大量从犹他州和其他西部州进口苜蓿(Alfalfa)后,才真实感受到美中关系的恩惠和重要.而我们的记者也在此后对犹他州的苜蓿农场主和中国商人进行了采访,发回了生动的特写报道.


总结20多年来自己从事对外报道和对外经济报道的体会,特别是近3年在美国的报道经验,我认为做好此项工作需要作出的努力还很多,最重要有以下几点:

1.解放思想,讲述完整的中国经济故事

与西方媒体对中国经济报道集中在问题方面相反,我们对外报道过分强调成就和贡献,对问题往往不提,或轻描淡写.這种报喜不报忧的传统其效力并不高.如果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却不能在国外达到预期目的,我们就应自我检查,必须像几十年来不断进行的经济改革一样,改革我们对外报道的战略和战术.

其实与从前相比,我们的对外经济报道已更趋活泼多样.然而在如人民币汇率、反倾销、知识产权保护等重大问题上,中国主流媒体好像统一了口径,不能正视自己国家的一些问题,写出的文章往往过于僵硬.西方读者不习惯读一面倒、赞歌似的报道,认为那样的媒体没有可信度.所以就抓住西方读者的心理来说,如何客观全面地向国外讲述中国经济故事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只有敢于正视自己国家的问题,才更能赢得他们的尊敬.而消极回避只有使自己丧失话语权,被自我边缘化.

2.加强对外经济报道,培养专业化队伍

现在每天翻开《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一定会发现一条甚至多条关于中国经济或企业的报道.路透社财经和彭博财经通讯社近年来在上海、北京招兵写马,扩充其中国经济报道,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从今年开始专门为中国单独开设栏目,享受少数像美国這样国家才有的特别待遇.可见中国经济受世界和西方媒体关注的程度.虽然這些西方财经媒体大部分相当专业,其中国报道也基本客观,但西方媒体性质决定了其报道重点会集中在负面新闻方面,不能让大家了解完整的中国经济故事.

面临如此强大的对手,我们刚起步的对外传播队伍显得年轻和缺乏经验.特别是财经和经济报道在国外都是非常专业化的队伍,很多人受过专门教育训练,从事相关报道多年甚至数十年,已成为专家.而国内新闻行业中以经济专业为教育背景和从事财经报道数十年如一日的记者非常少.除跳槽严重外,不少有前途的财经记者被提拔后后继无人.這和国内新闻行业文化有关,人们潜意识里认为长期在第一线从事报道的记者是没有出息的,而他们的待遇也往往低人一等.

3.利用西方资源为我所用

一个可喜的现象是,现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美欧,或者是巴西及南非,中国新闻机构越来越多地开始雇佣外国专业新闻工作者.他们中有很多专业财经记者,有的在行业中小有名气,又能认同或基本认同我们的价值观.虽然有的薪资要求较高,但其起到的作用往往较大,可以成为我们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一个在海外从事对外传播的中国新闻机构如果由清一色中国雇员构成,没有当地人参与,其产品很可能只能自娱自乐.

利用国外资源也包括用他们的专家、企业家等各类人士为中国说话,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讲述、评论中国经济.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国内主流媒体在引用国外专家评论时往往断章取义,删除其负面部分,结果使得這些专家丧失与我们合作的意愿.

4.耐心讲述一个生动全面的中国故事

西方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担心通常是因为没有能够看到一个完整的中国,看不到一个复杂和多样化的中国经济,就会让中国经济威胁论有市场.我们在报道中国奢侈品购写力疯涨的同时,也要报道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以及扶贫任务重大的事实.我们讲述美国企业在中国成功的同时,也要讲述中国经济和世界接轨中仍旧面临的挑战.

讲解中国的故事一定要用西方读者听得懂和习惯的方式,用耐心的方式,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系《中国日报》美国版副主编)

责编:昊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