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的量化其对商业银行的

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44 浏览:16306

摘 要 :当前金融脱媒趋势不断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愈发明显.本文从银行资产方脱媒、负债方脱媒以及技术脱媒三个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脱媒程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分别分析了三个层面的金融脱媒的主要表现.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金融托媒趋势对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带来的启示.

关 键 词 :银行资产方脱媒:银行负债方脱媒;技术脱媒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1-0032-06


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相似度检测化(finaneial disintermediation),是指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发展,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双方绕开金融相似度检测直接进行资金融通的现象.这里的“媒”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层次是指商业银行,广义层次则是指整个金融部门.与此相对应,金融脱媒也可分为两个层次,狭义的金融脱媒是指商业银行层面的脱媒,而广义的金融脱媒则是指整个金融部门的脱媒.需要指出的是,银行部门发生脱媒时.只要资金供给和需求双方之间的融通没有脱离金融系统,那么金融部门也不会发生脱媒.因此,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分析狭义的,即商业银行层面的金融脱媒.

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脱媒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银行资产方的脱媒,主要表现为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结构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二是银行负债方的脱媒,主要表现为存款在居民金融资产配置结构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三是技术脱媒,也称为渠道脱媒,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的支付清算绕过银行系统,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根据以上分类,本文对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脱媒程度进行了量化分析.

一、银行资产方脱媒量化分析

(一)银行资产方脱媒度量

银行表外贷款(包括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等)反映了银行为了规避信贷规模控制而进行的监管套利,主要是通过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推出的业务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银行传统媒介功能的削弱.因此,本文使用银行表内信贷(包括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来作为衡量银行资产方脱媒程度的指标.根据图1,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结构占比总体呈现下降态势,由2002年95.5%下降至2012年三季度末的61.9%,累计下降了33.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在企业外部融资结构中,有将近40%的资金是通过银行信贷以外的融资方式解决的.

(二)银行资产方脱媒的主要表现

1.企业融资来源多元化.直接融资占比持续提高.与银行资产方脱媒相对应的是.企业融资来源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直接融资占比持续提高.在当前银行还具有明显渠道优势的情况下,银行表外融资成为企业除表内信贷融资以外的第二大融资来源,其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结构占比从2002年的-2.6%上升至2012年三季度末的19.8%,累计上升了22.4个百分点.企业债则成为第三大融资来源,其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从2002年的1.8%上升至2012年三季度末的13.3%,累计上升了11.5个百分点,且形式多样,包括短融、中票、可转债、可分离债等.受股票市场低迷影响,股票市场融资对企业融资贡献度较低,其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除了在2007年由于股市火爆而上升至7.3%以外.十年来一直保持在3-4%之间.今年三季度末更是跌至1.9%.

2.银行客户结构下沉,小企业贷款余及占比持续提升.在直接融资市场快速发展的趋势下,与小企业相比,财务和经营实力较强的大企业更容易在资本市场获得融资,因而也是脱媒最早、脱媒程度最高的.因此,为应对资产方的脱媒化,同时也受监管政策的要求和鼓励.商业银行纷纷采取措施对中小企业客户开始精耕细作.推动客户结构下沉.银监会披露的相关数据显示,小企业贷款余从09年的5.8万亿上升至2012年二季度末的13.5万亿,在全部贷款余中的占比则由13.6%提高至27.8%.累计提高了11.2个百分点.近三年,小企业贷款余平均增速接近30%.

3.银行资产配置多元化,非息收入占比提升.在金融脱媒趋势下,直接融资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信贷规模控制、存贷比等监管约束下,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开始多元化,信贷类资产占比开始下降,而与债券市场相关的金融投资类资产占比则出现了上升趋势.分析近三年上市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发现,在09年四万亿刺激计划的推动下.银行信贷资产占比于2010年达到50.9%后就持续下降至2012年三季度末的49.5%.而随着2012年债券市场的大发展,上市银行金融投资类资产占比已由2011年20.5%上升至2012年三季度末的21.2%.从金融投资类资产的分别结构看,2012年以来上市银行主要加大了对持有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写入返售金融资产的投资,金融市场业务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银行资产方脱媒将通过两种途径提升非息收入占比:一是银行表外业务占比的提升,有助于提升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二是非信贷类资产占比的提升,有助于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如在金融投资类资产上获得的收入,以及承销企业债、开展财务顾问等投行类业务获得的收入等.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净收益两项非息收入占比合计达到19.2%,两项收入均超过2010年的水平,但较2011年低0.9个百分点.本文预计,随着四季度银行加大对非信贷类资产的配置,这两项非息收入占比还将上升,并最终超过2011年全年的水平.

二、银行负债方脱媒量化分析

(一)银行负债方脱媒度量

银行负债方脱媒主要表现为存款来源的持续下降.由于储蓄存款是银行最稳定的存款来源,且在全部存款中的占比最高,因此我们选取居民部门存款在其金融资产中的占比来度量银行负债方的脱媒程度.从图14可以看出,居民存款在其金融资产中的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71.8下降至2010年的63.8%.2007年由于股市高涨,存款占比曾一度下降至54.2%. (二)银行负债方脱媒的主要表现

1.存款增长乏力.2011年至2012年一季度,存款增速出现了持续性的下降.导致存款增长乏力的原因除了由于经济下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外汇占款增长放缓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导致货币增速持续下降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银行资产方和负债方脱媒的双重影响,即信贷占比和存款占比的持续下降.2012年二季度以后,在下调存准率,加大财政刺激推动基建贷款增长等宽松货币信贷政策的推动下,存款才开始恢复增长,但增速尚处于历史低位.尤其是企业存款增速,今年以来一直保持个位数增长.

2.居民金融资产配置多元化.居民配置在证券/基金(国债、股票、基金等)、保险等金融资产上的占比逐步上升,分别从2004年的10.9%、7.8%上升至2010年的14.4%、10.6%.其中证券/基金占比曾于2002年高达29.3%:此外.理财产品成为居民资产配置的一个新渠道,2010年居民配置在理财产品和信托计划上的资金合计占比已达到3.7%.

3.理财产品持续热销,银行资金成本维持高位.目前,在股票市场低迷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双重影响下,理财产品在居民金融资产配置中愈发重要.由于现阶段银行仍然具有渠道优势,所以在负债方脱媒趋势下,银行纷纷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来锁定居民的储蓄存款,其结果就是银行理财产品持续热销,发行量持续扩大.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高于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银行的资金成本维持高位:08年以来,3个月和1年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与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之间的平均利差分别为1.17%和2.16%.

三、技术脱媒量化分析

(一)技术脱媒度量

技术脱媒主要是指在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随着支付结算体系的快速发展,资金脱离银行体系而通过第三方支付体系进行支付清算的现象,这实际上是银行面临的渠道脱媒.根据这一定义,我们使用经过第三方支付体系处理的资金交易金占经过银行支付体系处理的资金交易金作为度量技术脱媒程度的指标.根据易观国际发布的数据,2012年三季度末,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累计为26084.6亿元.同时,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相关数据,2012年二季度末.银行业支付系统交易量累计为300万亿元.如果按照平均20%的历史增速,预计三季度末累计交易量将达到360万亿元.由此计算可得.2012年三季度末技术脱媒程度已达到0.72%,分别较2010和2011年增长0.52和0.32个百分点.

(二)技术脱媒的主要表现

1.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快速增长.根据易观国际发布的数据,截止2012年第1季度末,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注册账户数达到10.89亿户.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支付的认证支付业务无需注册、“汇付天下”以银行账户支付为主,所以两家企业的注册账户并没有进行单独统计,因而也不包括在这10.89亿户中.而央行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第1季度,全国共有银行结算账户42.93亿户.由此计算得出.第三方支付市场注册账户占全国银行结算账户的比例已超出25.4%.另据易观国际预测,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2012年市场规模可达3.84万亿元,2013年达6.41万亿,而2014年则可能达到9.94万亿.虽然从增速来看,呈逐年下降趋势,但2014年的预测增速仍可达到55.1%,未来三年年均增速也可达到66.7%.增长势头依然可观.

2.第三方支付企业进一步加大对移动远程支付的创新和开发力度,金融增值怎么写作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支付厂商开始重视移动支付市场的开发,加大对移动支付市场的创新和开发力度,这有望改写未来的第三方支付市场格局.此外.随着第三方支付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各类收单业务逐渐出现“通道化”的特征,各类收单业务的利润空间也一再压缩.在此情况下.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盈利点将由收单业务向更高层级的增值业务发展,以信贷和供应链融资为代表的金融增值怎么写作将成为未来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3.行业纵深拓展,牌照普化,企业并购在即.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第三方支付开始向细分行业发展,差异化竞争格局日趋明显;在差异化转型过程中,随着支付企业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借电子支付结算怎么写作这一点,将通过整合产品、商户、用户等资源在各细分应用行业纵深拓展,开展“支付+营销+资金管理”的全面怎么写作.此外,目前已有197家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得牌照,且仍将继续,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其中区域性和垂直领域牌照较为普遍,未来企业之间必然会通过并购和合作获取在更多区域性、垂直性细分市场的拓展机会.

四、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一)适应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实现战略转型

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和加速发展.未来随着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和资源改革持续深化,通胀中枢将出现明显抬升,因此金融脱媒已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将在未来持续面对资产方、负债方和技术脱媒带来的严峻挑战.同时,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将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正反馈关系,这两种趋势将直接对商业银行的规模和效益增长、质量和结构优化带来较大的冲击.在新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只有积极顺应趋势,抓住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不断深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有效应对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尽早建立起新的业务模式,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国际经验表明,推进客户结构下沉、发展中小微企业业务、实施综合化经营战略、发展投行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均是有效应对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举措.因此,商业银行应在立足自身内部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进战略转型.尽快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上升,全方位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更加重要 在银行负债方脱媒趋势下,追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将是未来中国银行业在负债方面发生的重要变化.综观发达国家银行业的资金来源,其存款占比相对较少,而来自同业和发行金融债券的比例较高.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负债结构也出现了这种变化趋势:同业市场拆借资金比例有所提高,同时银行也加大了发债补充附属资本的力度.据统计,2011年在股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16家A股上市银行在股票市场上融资667亿元,发行次级债2184亿元.因此,在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可通过同业资金和金融债发行用于替代部分存款来源.同时运用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可转债等金融工具来补充附属资本金.但与存款相比,这些负债的利率更加市场化,银行在安排负债期限结构上的主动权也更高,同时也对全方位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金融脱媒将对社会流动性结构产生影响,银行财务预算模式应盯住社会融资总量指标进一步调整优化

当金融脱媒没有发生或不太严重时,M2余基本上能够反映出社会流动性的规模,那么据此分析就能够得出当年新增信贷总规模.进而,银行通过综合分析M2增速、GDP增速以及其在信贷市场中的业务占比就大致能够确定本年度的财务预算目标.然而,当金融脱媒程度较高时,就会对社会流动性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其原因在于:由于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持续下降,存款和M2也会持续下降.那么其他形式的流动性比例就会相应的提高.因此.在金融脱媒深化的趋势下,M2增长目标的重要性将逐步下降,而社会融资总量目标的重要性则会相对上升,这也是央行宏观调控逐步转向社会融资总量目标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银行应对传统盯住N2增速的财务预算模式进行调整优化,转而盯住社会融资总量指标制定各项财务预算指标.如此.才能更全面的反映银行在金融脱媒背景下面临的业务增长空间.并根据各个子金融市场如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信托市场等的增长空间,合理的进行多元化业务布局.

(四)理财业务将成为银行稳定存款基础的重要手段,但其业务模式也面临较大挑战

现阶段,由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建设相对较为滞后,尤其是在股票市场低迷、房地产市场调控持续加强的情况下,居民金融资产可投资渠道较少.因此在银行负债方脱媒趋势下,居民储蓄存款流向收益率更高的理财产品的趋势将持续下去.理财业务是贯通存款市场、债券市场、同业市场、贷款市场、PE市场等多个金融市场的桥梁,它既能满足居民金融资产配置多样化的需求,也能在相当程度上使银行锁定客户的存款.保持存款业务的平稳增长.同时,理财业务也是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实验领域,监管部门将会注重引导规范而不会禁止,因此理财业务将面临较大的增长空间.然而,随着监管政策逐步放松、券商、信托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加大了对理财业务的投入.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募集金的60%左右投向资金市场,在银行渠道优势明显的情况下,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资金流向、期限分布仍为银行所掌控,所以各家银行主要在资金实力和交易能力方面进行比拼.差异化相对较小.未来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和金融同业竞争更趋激烈,现在的银行理财业务模式将面临挑战.商业银行必须充分发挥在客户、渠道、交易能力、风险定价能力方面的综合优势,通过强化投研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来建立差异化、高附加值的业务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合作.大力发展移动金融业务将成为银行应对技术脱媒的重要举措

前述分析显示,现阶段银行面临的技术脱媒程度还较低,但未来在政策的规范和支持下.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脱媒程度将逐步扩大.根据易观国际发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市场中,支付宝、财付通、银联网上支付分别以46.9%、20.4%和11.5%占据市场前三甲,这三家企业合计占到78.8%的市场份,已经成为银行无法忽视的市场竞争力量.艾瑞咨询2008年的一项调研报告指出,在使用网上银行完成支付缴费的用户中,有54.8%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接入的,超过了直接登录网银进行在线支付的用户.在银行日益重视个人用户及网上银行建设的双重作用下,第三方支付的用户导入对银行的重要性极其明显.因此,为应对技术脱媒带来的挑战,不少银行纷纷加强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如光大银行与支付宝之间的业务合作收效良好,其公共事业缴费99%的增长都是来自支付宝客户:中国银行通过与环迅支付在联合市场营销方面加强合作,为其网银用户提供专属的优质产品、优惠和完美的支付体验.此外,大力发展移动金融业务也成为银行应对技术脱媒,寻求新增长点的另一重大战略举措.如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分别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通过加强战略合作,共同进军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等业务领域:招商银行则通过与手机生产厂商及运营商合作的双管齐下战略,深入推进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商业银行只有顺应行业和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探索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建立合作共赢的业务模式.打造移动金融业务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效应对技术脱媒带来的冲击.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