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上的“推拿”真功夫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585 浏览:10038

【关 键 词 】科学课 “推拿”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83-01

科学课,可以采用中医的辨证施治的理论进行“推拿”,针对科学教学中的症结“疏通经络、止痛祛疾”,把科学教学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在科学课上在使用推拿手法时,要对学生了如指掌,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方法不拘一格,注重逐步渗透,启迪学生的智慧,引领学生体会科学本质.

一、穴位明,痼疾清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在实际教学中针对痼疾,加以“施治”.

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重的物体沉,轻的物体浮”,这是学生对于生活经验的总结.教师要找准这一病灶,加以施治.为了推翻学生的这一错误前概念,教师给学生准备了很轻的回形针和很重的木块,然后把回形针和木块分别放入水中间放开手,学生发现较轻的回形针沉到水底,而较重的木块却浮到水面,学生的错误概念充分暴露,凸显了矛盾.经过对概念的深入分析,学生就能对自己的前概念进行批判,为正确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

教师对于学生前概念的充分了解,有利于在实际教学中针锋相对,突破难点,建构学生的正确概念.

二、力舒缓,勤反复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规律,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重点“用力”.

如在教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时,为了研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不是新物质,这一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我分步骤进行了研究,点燃火柴伸入装满了普通空气的玻璃杯和装满了新产生气体的玻璃杯中,观察火焰的情况,发现气体不支持燃烧.再制作一杯气体,把生成的气体倒到点燃的小的生日蜡烛上,发现蜡烛熄灭了,证明气体比空气重.再把新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使它变浑浊等最后,通过归纳扩展,让学生认识到这种气体确定无疑是二氧化碳,是一种新产生的气体,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属于化学变化.


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难点要重点施治、灵活展开,不遗余力的攻克难关.

三、手法多,巧施治

在科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教师要不拘一格,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如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我选择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来辅助学生概念的生成.橡皮筋不停地往返运动,钢尺不停地上下往返运动,鼓面上的绿豆不停地跳动等都被用来证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可见,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只要善加使用,就能够使学生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就如推拿一样,为了缓解病人的痛苦,推、拿、提、捏、揉等手法皆可用到.

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触类旁通,教师多种方法的点拨若能唤起学生对于概念的深层理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学要促使学生敞开心扉、快乐学习,理解所学的概念,为学生大概念的建构奠定基础.

四、懂深入,养元气

在科学教学中,不能急功近利,要逐步增进学生对科学的感悟.“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教学要追求神清气闲,在慢悠悠的节奏中努力向前.不急不躁,才能把握科学教育的真谛.

如我在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时,为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意识.教师的教学不紧不慢,带领学生逐步认识了菜园里的简单食物链:青菜→菜虫→青蛙→蛇→老鹰,再通过“螳螂捕蝉”的小故事,认识了树的汁液→蝉→螳螂→黄雀这一条食物链,引领学生进行辨析,掌握食物链概念.接着是一个角色扮演活动,7个同学扮演兔子等7种生物,模拟田野中的生态系统,用彩带连接食物链,彩带上挂有方向的箭头,表示谁被谁吃.快乐舒缓的学习策略,不断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挖掘概念中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感悟.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力做到持久有力、柔和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中,汲取科学养分,感悟科学本质.

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在科学课上应该拿出“推拿真功夫”:明穴位、力舒缓、手法多、懂深入.在科学教学中拿捏好分寸,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逐步构建学生的概念体系,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感悟.

( 责编 罗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