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通条件下财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958 浏览:34428

【摘 要 】本文站在投资者角度,以沪深A股主板市场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公司股票和财务信息的作用作用程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股票与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托宾Q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回归系数显著异于零.

【关 键 词 】股票 财务信息 有效市场

一、引言

传统财务理论研究认为,经济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在不同效率市场上价值相关程度不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代表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流变动情况等方面的可以用具体数字衡量的财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更具显著性.

以往的国内研究主要是在股权分置的背景下进行的,随着证券市场的日渐完善、政策法规的配套实施,我国证监会2005年发文要求上市公司推行股权分置改革,2007年(2008年)我国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国内投资环境的变化表明以往的研究成果不足以我们前行的道路,需要我们在全流通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关注财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从而指导投资者的经济决策.

二、文献回顾

1968年,美国学者Ball和Brown第一次实证研究了公司盈余数字与股票收益的相关性,研究成果表明会计盈余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

198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比弗教授编著出版了对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会计学著作之一:《财务呈报:会计革命》,首次提出并系统地论述了会计信息观,认为财务信息与股票价值之间存在一条作用链条.

费尔萨姆和奥尔森(Feltham and Ohlson,1995)开创性地提出了F-O模型,从计量观下研究会计信息与股票的相关性.以后的学者以此为研究基础从企业财务经营的不同角度研究财务信息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成果无一不表明企业财务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并且对企业价值的解释程度不一而足.

我国学者对财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主要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侧重于财务信息披露中的部分信息,尤其是会计盈余信息.

赵宇龙(1998)仿照了Ball和Brown的模型,对1994-1996年三个年度的年度财务报告披露前后两个月内的股票非预期报酬率和未预期盈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市场模型和幼稚模型来观察股票的正常收益率和预期会计利润.研究表明,在上海股票市场,股票未预期盈利与非正常报酬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三、实证设计与实证结果

(一)研究变量

上市公司整体财务状况与公司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四大类指标密切相关,为了综合反映公司股票与财务信息之间的关系,在进行自变量因子选取时,范围囊括了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和成长能力,基本上涵盖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方方面面.

表1 研究变量与定义

(二)样本数据与研究方法

从图表2可以看出,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在2009年成绩显著,所以我们选取2009年-2011年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财务数据,并剔除金融保险行业样本、受证监会ST样本和数据缺失样本,最终选取144家上市公司3个年度的财务数据.考虑回归模型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等问题,本文采用向后逐步筛选法并用GLS法修正模型的异方差.

表2 2006-2012我国股票市场股份流通情况(单位亿股)

(三)实证结果

为便于分析,本文综合上述样本公司2010-2012年实证分析结果,归纳如下图表3:

表3 2010-2012年回归模型汇总

从表3可以看出,每年进入回归方程的财务指标比较集中,是托宾Q(T61603)、每股收益(_BasicEPS)和每股净资产(_NAPS)这三个指标,说明了证券市场投资者对这三个财务指标的偏好.

四、研究结论

本文认为,投资者进行经济决策的时候关注账面部分,而不重视账面的质量问题;看重总额部分,而不从总额的构成及结构方面入手;关注最终成果,而没有对成果的产生过程做深入了解,这其实体现为应计制与制、经营活动与金融活动、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经营效益与效率之间的诸多矛盾,说明投资者投资决策时投资指标选取过于狭隘,不能够完整代表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情况,因此其决策缺乏合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