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经常项目外汇管理转型的建议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658 浏览:8797

摘 要 :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改革是整个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和推动着外汇管理改革进程.目前经常项目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

关 键 词 :经常项目;转型;建议

根据国务院和总局的相关文件精神,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外汇管理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全面实现“五个转变”,通过取消行政许可、简化单证审核推进便利化;由重流出、轻流入的管理方式转变为流出入并重的均衡管理;由审批、核准工作为主的事前管理转变为监测、分析为主的事后管理;由对逐笔交易行为的监管转变为对交易主体外汇收支的综合性监管.结合经常项目现有管理转型进程来看,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的有效性得到了各层面的普遍认可,怎么写作贸易改革也如期推出,促进贸易便利化和提升了监管效率.但还存在许多传统的外汇管理理念和手段与主体监管之间不适应、不到位、不配套的地方,需要继续深入推进转型.

一、转型尚缺的物质条件

主体监管的工作方式是企业基本信息为基础,利用非现场核查软件,通过设定一系列的指标,对监管主体的全部涉外数据进行筛选比对,形成重点监管主体,结合地区外汇收支形势,把符合监管方向和重点的外汇主体筛选出来,对其进行优先监测核查一种分类监管模式.综上,主体监管需要具备完善的法规基础、集中的综合信息系统、有效的监测指标体系以及高素质的监管人才.

结合目前经常项目改革进程来看,目前转型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前能实施的主体监管还只是在货物贸易、怎么写作贸易等条块分割后的小范围内的主体监管,经常项目一体化管理,尤其是以主体为线索对企业不同性质的外汇业务,包括货物贸易和怎么写作贸易的监管缺乏联动;二是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以表面真实性审核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式对当前嫁接在真实贸易背景上,但明显脱离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资金套利行为缺乏有效的识别和制约手段.表现在:

(一)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于“真贸易,真套利”和“检测贸易,检测套利”缺乏识别手段.

传统的管理方式侧重于表面真实性监管,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复杂多变,市场上还充斥着许多虚构交易背景,以融资套利为目的交易.一是转口贸易.转口贸易目前是跨境资金流动的高风险领域,其已经异化成不通过写卖价差赚钱利润,而是通过制造虚检测合同、提单或者重复使用提单来使境外资金提前流入境内,赚取汇差和利差.目前系统监测和核查手段主要功能在于对企业物流和资金流的总量核查和比对,对总量平衡且具有短期流动特征的纯套利转口贸易监测识别的可能性较低.二是超长期限和超大金额的贸易信贷.目前对贸易信贷的管理方式是事后报告,企业自己掌握,企业报告后,程序合规,往往没有办法从法规上进行管理和控制,异常资金通过贸易信贷实现跨境资金流动的风险加大.三是关联公司交易.关联公司之间业务往来频繁,资金运作相互配合,目的性强,企业的资金运作方式往往都符合表面真实性,符合现行政策规定,无明显违规行为,但每一笔运作均利用特定的背景和手法实现利益最大化,监测和管理的难度较大.当前外汇管理对“真贸易、真套利”和“检测贸易,真套利”的整体资金流动路线图都缺乏有效的识别和控制手段.

(二)组织框架条块分割,只能侧重合规性监管.

目前,经常项目内部岗位设置和职能划分仍按照交易项目货物贸易、怎么写作贸易、个人等进行分领域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与国际收支分项目管理的模式相适应,可有效地监管交易的真实性.但也带来了两个的问题,一是单兵作战对交易的真实性方面仅能实现合规性监管.从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来看,企业对物流和资金流不匹配的情况,往往可以用时间差(贸易信贷)来解释.二是重复监管,在对涉汇主体进行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核查时各自为战,易出现重复监管,加重了外汇局的监管成本和市场主体的管理成本.

(三)业务系统互联性不够,综合分析和监测预警功能难以全面实现.

根据交易性质的分类管理需要,细分后的业务基本上都有相对独立的监管系统.长期以来的行为监管,使我们的系统多具有面向业务管理、面向流程处理的特征,各个系统处于自身管理需要抓取数据,口径不统一,既缺少能够抓取、相互转换的信息共享机制,也缺少一个能够涵盖多系统的数据采集、加工和传输为一体的数据交换平台,自然难以全面掌握企业经常项目全部的外汇活动信息,违规信息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综合分析和监测预警的功能也难以全面实现.如果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后期的整合分析,监测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难以保证.

(四)缺乏有效的监测指标体系,对资本的异常流动风险提示不够.

非现场监测核查指标是从庞大的数据库中筛选异常企业和异常跨境资金流动的主要抓手.从目前的改革进程来看,我们的监测分析大多停留在数字、指标的增减上,如企业结售汇数据往往依赖于银行的手工汇总报送,对这类数据仅能进行简单的手工统计、汇总和分析.对政策的掌握程度、数据的分析水平、判断水平及业务操作的能力和经验上不足,使得监测分析对资本的异常流动和风险的揭示程度不够,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此外,日常监管中缺乏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非现场分析方法,没有将一些科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实践,在分析中往往多定性分析,少定量分析,缺乏对数据变化的敏感性.

(五)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缺乏跟踪认识.

银行是外汇资金和外汇金融产品的主要供给者,是外汇管理政策传导的核心环节.改革的主要特征是简化单证和手续,实现真实性审核权限下发,银行代位监管的作用日益突出,而银行往往处于利益动机,创新理财产品帮助企业套利,特别是对明显脱离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带有明显套取境内外利差汇差性质的银行贸易融资产品及组合.

(六)人员转型效果不明显,监测经验和敏感性不足.

长期以来的行为监管模式,使经常项目管理人员熟悉了程序化的管理模式,非现场监测刚有所涉足,也基本上由年轻的高学历人员担任,目前的经济积累往往侧重在提升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运用来对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数据进行比对,核实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匹配情况.深层次的监测核查经验如通过企业的资金运作情况来甄别企业的财务能力,资金来源的真实性以及跟踪资金的流向、判断企业的资金运作意图等方面的能力尚比较欠缺. 二、加快管理转型的建议

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涉外经济金融的发展、加速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以及资本项目的逐步可兑换,外汇管理所面临的环境、任务、制度、手段等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是跨境收支数据巨大,交易活动错综复杂,直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监管社会成本较高,管理效果加速递减.二是随着资本项目的有序开放,外汇管理原来设置的管制门槛基本消失,可能面临“没牙”的尴尬.三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外汇管理主要侧重于宏观风险防范,对微观主体主要是保障市场环境和提供政策怎么写作.因此,外汇管理需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退出对涉汇主体微观运行行为的监管,转向宏观运行监测和总量工具运用.为此,要紧扣“五个转变”,深入发掘外汇管理的宏观审慎政策与监管功能,将外汇管理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工具箱.

(一)打破业务边界,推进货物贸易和怎么写作贸易的一体化管理.

一是打破以往一类业务一个系统的条线分割管理模式,实现一个系统、一键式进入,监管所有的经常项目业务,将现有的系统进行归并,为实行管理转型提供坚实的技术依托.二是调整内设部门或岗位,按照主体管理方式对业务实行流程式管理,不再区分业务种类.对行政许可等柜台业务,对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且经常发生的对外业务,应设计统一格式的文本,且最好植入各相关部门的系统中,以规范操作,便利企业,提高行政审批等办事效率.

(二)建立完善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依法行政.

一是建立完善的经常项目内控制度,将内部分工进一步明确细化,避免责任不明,互相推诿.二是始终强调依法行政,严格执行相关程序,完善内控措施,注重保障企业包括B/C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及正常外汇业务需求.

(三)设定科学的指标体系.

一是要完善基础数据.完整采集企业多口径数据,以企业机构代码为核心要素,采集企业进出口、收付汇以及结售汇数据,从物流环节、收付环节、汇兑环节全方位监测.二是构建指标体系,一方面将目前货物贸易和怎么写作贸易有效的指标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指标总体框架,另一方面对新增的数据来源,进行对比筛查,形成新的指标设置.实现既建立对单一数据项目进行监测的大额指标、高额指标和趋势指标,又建立关联指标,对具备逻辑关系的不同项目数据进行比对.三是建立多维度监测分析模型,利用数据对比、时间跨度分析、数量模型等方法,科学设定各项分析指标的预警值,明确风险点.


(四)建立人员转型工作机制.

一是增强调查研究的能力,密切关注热点、难点问题,提高调研的针对性、延伸调研的深度,力求全面了解和掌握趋势性问题.二是要强化业务培训和交流,采取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类业务交流培训,不断更新相关业务知识,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外汇管理工作的要求.

(五)补充和完善政策框架,并建立相应的工具箱.

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起步较早,结合改革的经验来看,有些项目没有统筹考虑,政策的低洼地带较多,一体化转型过程中要对监管难点项目做提前设想,总体布局.一是提高核查信息申报质量,加强对企业国际收支申报的业务指导,并进一步规范银行国际收支申报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保证监测核查效率.二是完善关联交易管理手段.三是兼顾本币,实现本外币协同监管.四是重视发挥市场化手段的运用,减少行政化手段.要求银行新型融资产品上线要向所在地外汇分局报备,抓大放小,重点关注对本地区跨境收支影响较大的企业主体,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适当引导对地区跨境资金流动较大的企业的预期,在地区外汇收支形势出现较大偏差的时候,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企业成本可控的情况下,通过引导企业的收付汇行为、贸易融资及结售汇周期,实现风险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