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理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59 浏览:5908

摘 要 :在论述社会福利理论之前,弄清楚这里所说的社会福利的概念是必要的.这里所说的社会福利与目前中国学术界的一般用法不同,中国学术界一般将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四个项目视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社会福利概念主要是指西方国家的一般解释.社会福利一般指“作为人类社会,包括个人、家庭和社区一种正常和幸福的状态”.安东尼吉登斯也说“福利本质上是心理学的概念,它关乎到人的幸福”.因此,社会福利其实是比社会保障外延更宽泛的一个概念.


关 键 词 :社会福利理论;第三条道路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042-01

1.“左”与“右”——没有消亡

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也就是吉登斯说的“风险社会”,充满着人为不确定性,福利国家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吉登斯提出超越“左”与“右”的“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在《第三条道路:社会主义复兴》一书中,吉登斯讨论了在当今新的政治形势下,“左”与“右”的区分是否已经消亡.他用意大利政治思想家诺伯托鲍比欧的观点,阐述了当今世界左与右的划分仍然是有效的.吉登斯指出目前在工业国家中,已经没有派,而极是仍然存在的.极的主旨是经济和文化保护主义,完全崇尚市场的力量.左右之分虽仍然存在,但是两者之间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激进分子和保守派同样接受了科学与技术所具有的“双刃”性质.目前的左派主要是指老派的社会主义,指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私有化,提出福利个人化,强调保障的责任由国家向个人转移,反对福利国家.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首要特征是对“大政府”的敌视,认为国家权力破坏公民社会.而福利国家主要是建立在古典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之上.社会主义认为国家介入家庭生活必要的,支持普遍的平等主义,主张建设多方位的福利国家,保护公民“从摇篮到坟墓”.

2.效率——积极福利观

在效率方面,吉登斯接受了对福利国家批评.即福利多方位的福利制度主要动机是保护和照顾,却没有给个人留下足够的空间,而且某些福利机构是官僚化的,没有效率的.因此他认为应该重构福利国家,主张采取能动性的政治方案和积极性福利进行改革.这是与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区别(新自由主义主张剔除福利国家).吉登斯把平等理解为“包容性”,不平等理解为“排斥性”.“包容性”意味着公民资格,包括机会以及公共空间的参与.因此,他提倡的是建立积极福利.更具体一点就是要实现充分就业和教育.尽管他知道教育并不能必然导致不平等的消亡.他认为拥有获得工作的可能性对于维持自尊是必要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不仅仅需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还有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工作必然是实现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个重要方式.“积极福利”的另一个重要主张是提供教育机会,并把福利支出主要引向人力资源的投资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吉登斯所说的教育不仅仅是指特殊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对认知和情感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高劳动积极性防止“道德公害”和欺骗的出现,减轻人们对福利政策的依赖.这些都是吉登斯“社会投资型国家”范围之内的主张.

3.社会主义的复兴——模糊的定位

吉登斯在书中总结说“‘第三条道路’支持一种新型的混合经济”.新型的混合经济试图“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建立一种协作机制,利用市场力量的同时,考虑公共利益”.从这一观点来看,“第三条道路”似乎更偏向于新自由主义,因为它十分重视市场的力量,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它吸收了右翼的优良思想.因此,我认为“第三条道路”的定位是有点模糊的,尽管吉登斯自己称它为社会主义的复兴.另外,吉登斯的“积极福利”开支并不是完全由政府创造和分配,而是由政府和其他机构一起通过合作来创造和分配.但是,吉登斯并没有明确指出政府和其他机构应该如何建立合作机制,“第三条道路”实际上是一种认识问题的角度,也就是吉登斯本人所说的“思维框架”.我觉得这也算是它的局限性.

在细读了安东尼吉登斯的《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和《第三条道路:社会主义复兴》之后,我们似乎看到福利国家改革的希望,同时我觉得这一理论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也是有借鉴意义的.中国目前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倡导国家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相结合,与“第三条道路”的思想颇有相似之处.“第三条道路”的“积极福利政策”,变“消极福利观”为“积极福利观”;变传统意义上的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型国家”,主张积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建设混合经济,培养风险管理的意识,为我国的社会保障建设也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尚晓援.“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J]. 中国社会科学,2001,(3).

[2]安东尼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社会主义的复兴[M].郑戈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