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功能工资模型的构建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79 浏览:6600

摘 要 :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力价值工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和利润分享工资理论等,在解释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报酬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劳动者报酬社会功能工资理论为标准,以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力价值工资理论为起点,综合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和利润分享工资理论,构建劳动者报酬社会功能工资模型,能为提高我国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报酬提供理论基础.

关 键 词 :工资理论;劳动力价值;社会功能工资模型

中图分类号:F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2)07—001—09

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力价值工资理论、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和利润分享工资理论等,是目前流行的关于私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报酬或工资决定的基础性理论.这些理论在解释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报酬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我国目前私有制经济中普通劳动者收入较低的现实来看,在收入分配中实际发生作用的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规律,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绝大多数相当于其劳动力的价值或,并没有分享到企业利润,而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在实践中也并没有得到贯彻实施.

我国私有制经济中存在的劳动者报酬偏低或过低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学者们的普遍关注.近年来,我国政府推出了最低工资制度、工资指导线制度和劳资协商工资制度等;同时,我国学者针对我国私有制经济中普通劳动者报酬偏低或过低问题,提出了一种劳动者报酬的社会功能工资理论,为提高劳动者报酬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如果在该理论的框架下把上述有关劳动者报酬理论综合起来,扬长避短,建立一种更有现实应用价值的劳动者报酬理论,将为在我国私有制经济中正确实施最低工资制度、工资指导线制度和劳资协商工资制度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试图以劳动者报酬社会功能工资理论为标准,以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力价值工资理论为起点,综合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和利润分享工资理论,构建劳动者报酬社会功能工资模型,创新关于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工资决定理论,为提高我国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报酬提供理论支撑.

一、几种工资理论及其评价

(一)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工资理论

1.马克思劳动力价值工资理论的基本观点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工人作为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劳动和劳动实现的条件相分离.在这种条件下,工人只有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被资本家雇佣,才能实现劳动就业,而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组织生产经营的目的则是实现资本的增殖,即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这种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体现在分配关系上,则表现为资本家总是无偿地占有越来越多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只能得到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工资.这种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分配关系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人在资本主义的分配中只能得到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工资,资本主义工资在本质上是劳动力价值或,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的转化形式.

(2)资本主义工资量的决定.马克思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价值或,因此,它在量上也就取决于劳动力的价值或的量.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者要能够维持和延续自己的劳动力,就必须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因此,劳动力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可以还原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具体来说它包括三部分:(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总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同时,劳动力的价值规定还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2.对马克思劳动力价值工资理论的评价

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工资理论,正确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报酬的本质.工资或劳动者报酬属于收入分配问题,马克思经济学从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说明收入分配问题.他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收入分配关系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收入分配关系,收入分配关系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实现,马克思说:“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本质上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就是说,分配关系是由直接生产领域的生产关系决定的,并反映生产领域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要求,产品分配的原则及数量的规定性的基本框架结构已经由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所决定了.因为,“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条件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这是上述同一关系的进一步规定.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等有了这种本来构成生产的要素的分配,产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确定了.”这里的生产工具的分配,是指社会成员对于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而社会成员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最终是通过产品的分配关系体现的,分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实现,否则,人们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就没有意义.因此,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工资理论正确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报酬的本质.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也为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实际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中劳动者取得的报酬份额的现实所证实.在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中,由于资本强势、劳动弱势,大量的产业后备军的存在和劳动供过于求,劳动者所得到的收入分配份额只是相当于劳动者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这使得工人的生活一直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而资本家却通过技术进步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有制经济,虽然在很多方面已经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传统私有制经济不同,但其仍然是属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的经济,仍然要受到剩余价值规律等的支配,长期以来,其所雇佣工人的工资一直偏低,一直处于工人劳动力必要生活资料范围内. 马克思发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工资水平局限在劳动者的必要生活资料价值水平,并且不能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这一事实.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初期,一是由于资本处于原始积累阶段,社会生产力没有很大提高,缺乏工资水平提高的技术基础;二是由于工人阶级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组织系统,劳动普遍供过于求和大量产业后备军的存在,致使在劳资博弈中,资本处于强势地位,劳动处于弱势地位,因而没有形成工资水平提高的社会力量.这样,在整个马克思时代,工资水平只能处在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水平.

(二)新古典经济学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1.新古典经济学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的基本观点

西方新古典经济学把工资的决定问题看作是工人劳动要素的市场定价问题,而他们关于劳动等生产要素决定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其所谓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是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一部分.分析评价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分析和评价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即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其收入的理论,这是西方经济学中一种比较流行的分配理论.按照这种理论的首创者、美国经济学家的说法,在充分自由竞争的环境里,分配与收入取决于各种生产要素对生产的实际贡献,即按各自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其收入的“分配的自然规律”.所谓“边际生产力”就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追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认为,由于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作用和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生产过程中最后增加的一单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的价值最终决定该生产要素的,从而决定该生产要素提供者的收入.

2.对新古典经济学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的评价

(1)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既是一种理论形态,又是一种收入分配方法.对于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做出正确分析评价的关键,是把它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和作为一种收入分配的方法区别开来.

从上文可以看出,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既是一种理论形态又是一种收入分配方法.边际生产力收入分配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形态是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的,是违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它的要害在于把资本和土地都说成是价值的源泉.这种理论的根源实质上是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即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的翻版).

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作为一种分配方法,讲的是各种不同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量的界定依据和方法.这种方法按照不同生产要素对于创造产品使用价值的作用确定不同生产要素对于劳动创造的产品价值的分配份额,并不具有阶级属性,是资源配置问题,属于一种收入分配方法.

(2)边际生产力分配方法在直接生产领域为参与产品创造的不同生产要素找到了一个统一的分配尺度.边际生产力分配方法从生产要素的功能说明收入问题,用不同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产品的份额来界定其收入分配的份额,把生产要素的收入分配与其在生产过程的贡献联系起来.这种做法的积极意义在于,在直接生产领域为参与产品创造的不同生产要素找到了一个统一的分配尺度.由于分配对象的产品作为商品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在从价值形态上无法界定不同生产要素的分配份额的情况下,通过不同生产要素对于创造产品使用价值的作用界定其分配的份额,这为参与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提供了一种技术可能.

(3)边际生产力分配方法能够保证工资和利润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长.边际生产力分配方法是从使用价值上界定劳动和资本等共同参与产品创造的不同生产要素的收入份额,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生产的总的产品量增大的同时,劳动和资本创造的边际产品价值也会同时增大,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的利润也会同时增大.这就避免了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由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生产成果被资本独享的不合理现象.

(4)边际生产力分配方法符合收入分配过程中的效率优先原则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原则.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收入分配问题和资源配置问题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生产要素按照其边际收益获得收入分配的同时,就意味着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P·MPL·L+P·MPK·K(其中,Q为总产出,P为产品,L为劳动,K为资本,MPL为劳动的边际产量,MPK为资本的边际产量).这样,在所给定的条件下,要素收入正好等于要素与要素数量的乘积.式中,P·MPL,为劳动要素的,P·MPL·L为劳动要素的收入,P·MPK为资本要素的,P·MPK·K为资本要素的收入,劳动和资本分别按照边际生产力获得了相应的收入份额,全部收入恰好被分配完.这样,提供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总和恰好等于生产物价值总额,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上述公式还表明,边际生产力方法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边际生产力方法通行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按这个原则对不同经济资源给出的定价,表明不同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最佳,在这个投人量上企业利润和收益最大,不同生产要素的(收益)最大.这时,一方面,不同要素所有者得到了自己生产要素贡献的收益;另一方面,各种不同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为最佳投入量或最大投入量.如果改变这个不同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将会破坏资源的合理配置.

(5)边际生产力分配方法的缺陷.首先,边际生产力分配方法只是一种可能性上的抽象的方法,而不具有必然性.边际生产力分配方法实施的条件是,参与收入分配的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因为只有这样,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才能在分配过程中主张并有可能按照自己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贡献取得收入分配的份额.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这种生产资料占有制上的不平等导致的资本强势、劳动弱势,加之劳动力供过于求等因素,劳动要素就难以得到相当于劳动要素边际产品的收入,而只能得到相当于劳动力必要生活资料价值的,低于劳动要素边际产品收益的劳动报酬.生产中的资本和劳动的不平等地位是由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决定的,因此是不易改变的,如果真要使劳动者得到其劳动的边际产品贡献的报酬份额,就只能通过工会的力量和政府立法来暂时做到.其次,按照边际生产力分配方法实施分配,仍不能避免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其原因在于,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程度的不断提高,财富愈益向少数富人集中,富人的消费份额远远低于他们得到的收入分配份额,而广大普通民众由于得到的收入份额相对较少,这使得他们无力购写和消费更多的产品,结果造成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并进而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说明,边际生产力分配方法虽然是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但仍没达到尽善尽美. (三)利润分享工资理论

利润分享工资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马丁·韦茨曼提出.该理论是分享工资的一部分内容,或者也可以说,利润分享工资是分享工资的一种形式.该理论认为,要把工人的工资与厂商的利润相联系,把企业利润的一部分按业绩分配给员工.这样,工人和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达成的就不只是规定每小时多少工资的合同,而是还要规定个人和雇主在企业盈利中各占多少比例的协议.

自20世纪中期以来,利润分享工资制度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很大范围内得到了采用和推广,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概括起来看,利润分享工资制度有以下优势:

(1)利润分享工资制度打破了传统的固定工资制度,使工人能够分享到企业剩余,使工人工资水平能够超过其劳动力价值水平.根据人们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三个不同层次的需要,我们可以把劳动力的生活资料分为必要生活资料、基本生活资料和充分生活资料三个不同水平.劳动力的必要生活资料,本文界定为等于劳动者的基本生存资料.劳动力的基本生活资料,本文界定为等于劳动力的必要生活资料加上劳动力的发展资料.劳动力的充分生活资料,本文界定为等于劳动者的必要生活资料加上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根据这种人们需求层次和劳动者生活资料水平的划分,利润分享工资能够使工人的工资超过必要生活资料,达到满足基本生活资料,一些效益好的企业甚至能够达到满足充分生活资料的水平.这有利于提高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2)按照利润分享工资制度的要求,在一个规定的时期内,参与分享的职工和雇主按照一个既定的比例去分享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而职工和雇主所分获的量则取决于企业经营成果总量和分配比例这两个因素.这使利润分享工资制度在职工和雇主之间建立起一种共同消长而不是此消彼长的利益关系,也使职工利益和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形成互相依存合作的劳资关系,有利于劳资和谐.

(3)利润分享工资制度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效率.在利润分享制度下,职工和雇主要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获取更多的利润.这在不变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改进技术、创新挖潜、节约成本、消除浪费、不断推出新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才能实现.而且,由于利润分享制度使职工和雇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也有利于使提高企业效率成为企业共识.

(4)利润分享工资制度有利于抵制通货膨胀和降低失业率.有利于抵制通货膨胀的机理在于,分享制有利于克服形成通货膨胀的两个原因:成本推动和需求拉上.因为,利润分享制打破了固定工资制,工资水平可以随着企业经营状况而浮动,当企业效率下降时,分享制能够把工资水平降下来,这一方面不致于形成成本推动,另一方面,由于工资水平的下降也会降低需求,而不至于形成需求拉上,这些情况有利于抵制通货膨胀的形成;有利于降低失业率的原因在于,在固定工资制度下,由于工资刚性,当企业不景气时,企业往往会通过裁减员工来降低负担.而在分享制下,在企业不景气时,职工的工资也会随着减少,使企业的负担减轻,而不必再裁减员工,从而降低了失业率.

但是,利润分享工资的做法只是承认了工人分享一部分利润的权力,至于这个分享利润的比例有多大,分享工资理论本身并没有提出界定的依据.利润分享的具体比例要由劳资双方的谈判来确定,主要取决于劳资双方各自的谈判实力.而决定和影响谈判实力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盈利能力、工人自身素质、市场竞争状态、工人的组织程度和政治地位等多个方面.可以看出,这其中有很多并不是经济过程本身的因素.

(四)社会功能工资理论

社会功能工资理论是指从劳动者报酬的社会功能来评价和界定劳动者工资水平的理论.所谓劳动者报酬的社会功能,是指劳动者报酬水平对于劳动者自身和家庭及整个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影响作用.即劳动者报酬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劳动者及其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而且还对整个经济运行、社会发展、社会公平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国有企业职工收入偏高,而绝大部分私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报酬则持续偏低,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社会影响,引起了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研究从劳动者报酬的社会功能来评价和界定我国目前劳动者报酬水平问题,实际上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即从劳动者报酬的社会功能来评价和界定劳动者的报酬水平问题.

目前,相关研究散见于有关提高我国私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报酬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研究,和一些国有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高,引起行业间的收入分配显失公平的研究中.孙秋红提出,私营企业中劳动者报酬相对于资本收入份额不断缩小,而一些国有垄断行业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收益,其行业内职工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员工,这些收入分配情况显失公平,因此,应对目前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行调整.张涌洪提出,低劳动者报酬抑制消费需求,无益于科技进步,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应提高劳动者报酬的比重.程恩富等提出,过低的劳动收入份额导致收入差距拉大,内需相对不足和外贸依存度过高,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王佳菲提出,劳动者报酬偏低阻滞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应提高劳动者待遇.同时,近年来,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指导制度,实际上已经是根据劳动者报酬的社会功能对工资水平进行干预.这些学者的讨论和政府制定的工资制度实际上都是从劳动者报酬的社会功能方面来论证和界定收入分配问题.这里实际上已经把劳动者报酬的社会功能作为了界定收入分配的一个依据.笔者现对劳动者报酬的社会功能做出如下探讨和概括:

劳动者报酬之所以具有社会功能,是因为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是劳动者的基本收入,普通劳动者总是社会成员的绝大部分.这决定劳动者报酬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的高低形成了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利益格局,决定了一个社会处于矛盾、和谐或公平等不同的社会状态,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运行和发展的质量.关于劳动者报酬的具体社会功能,我们可以一般性地概括如下:劳动者报酬水平关系到普通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和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者报酬水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运行和发展;劳动者报酬水平关系到社会收入差距调节和社会和谐稳定;劳动者报酬水平关系到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实现和经济的正常运行;劳动者报酬水平关系到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分配格局和社会公平;劳动者报酬水平影响经济增长方式,影响三次产业和两大部类的均衡发展. 但是,由于劳动者报酬是由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而不是由其应该发挥的社会功能决定的.决定劳动者报酬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却不一定体现或不能完整地体现社会绝大部分成员或整个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有时或经常表现为少数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这就会产生一个偏差,致使劳动者报酬有时甚至经常体现其消极的非正面的社会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对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加以干预,以保证发挥劳动者报酬正面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同时,从劳动者报酬的社会功能界定工资水平,更多是从宏观上考虑问题,而缺乏微观上的企业经营效益、劳动者的劳动要素在生产中的实际贡献方面的依据.因此,在根据劳动者报酬的社会功能确定工资水平时,还应把不同企业的不同经营效益,把劳动者的劳动要素对于创造财富的贡献结合起来.


二、几种工资理论的综合:构建社会功能工资模型

(一)几种工资理论综合的必要性

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力价值工资理论正确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中的收入分配关系,其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工资在本质上属于工人劳动力的价值这一基本观点仍然是正确的.劳动力价值是资本主义工资的内在的真实尺度.劳动力价值工资理论具有客观必然性,反映了客观实际中的真实存在.因此,应该把劳动力价值作为确定工资水平的起始点.

从提高劳动者报酬的需要来看,劳动者参与利润分享是完全必要的,要把雇佣工人的工资提高到劳动力价值以上,就只有让工人分享到一部分利润,舍此别无他法.就这一点来说,利润分享工资理论是正确的.但是,利润分享工资理论虽然确立了一种利润分享的分配制度,并没有提出一个客观的分享尺度或比例,分享理论本身并不能解决分享的比例问题.再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看,分享理论具有合理性,因为从马克思经济学来看,整个利润都是劳动者创造的,因此,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分享一部分利润是合理的.但是,马克思经济学本身也没有提出利润分享的比例或尺度问题.

边际生产力分配方法可以成为利润分享的一个尺度.这是因为边际生产力分配方法在直接生产领域为参与产品创造的不同生产要素找到了一个统一的分配尺度;边际生产力分配方法能够保证工资和利润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长;边际生产力分配方法符合收入分配过程中的效率优先原则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原则.同时,在多数情况下,劳动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所创造的产品价值会高于工人的劳动力价值,按照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界定工资,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将会分享到一部分利润.但是,边际生产力分配方法并不能阻止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仍需加以限定和改善.

劳动者报酬的社会功能工资理论,从保证劳动者及其家属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保证劳动力的高质量的生产和再生产,从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从保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从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等多个视角出发,来界定劳动者的收入分配水平.因此,劳动者报酬的社会功能工资理论,较本文提到的其他工资理论,更具有全面性和合理性.但是,正如上文所说,劳动者报酬的社会功能工资理论,更多地是从宏观上考虑问题,而缺乏微观上的企业经营效益、劳动者的劳动要素在生产中的实际贡献方面的依据.如果我们以劳动者报酬的社会功能为依据,以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工资理论为起点,把上述几种不同的工资决定尺度和方法综合起来,构建劳动者报酬的社会功能工资模型,则可能为提高我国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报酬提供理论支持.

(二)几种工资理论的综合:构建社会功能工资模型

由于不同行业或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同,发挥正常社会功能的工资水平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综合几种工资理论,构建社会功能工资模型,确定不同行业或企业的工资水平时,应区别对待.这里,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我们根据盈利能力不同,把行业或企业区分为较差效益行业或企业、中等效益行业或企业和较好效益行业或企业.

下面的三个图形为几种工资理论综合而形成的三种不同效益的行业或企业社会功能工资图形.从马克思经济学来看,工资和利润都是对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分配,界定工资的份额同时就是界定利润的份额,且两者此多彼少,离开一方就不可能正确地说明另一方.从新古典经济学看来,在检测定只有劳动和资本两个生产要素的情况下,整个产品价值要在劳动和资本两个生产要素之间分配,界定了劳动要素的分配份额同时也就界定了资本要素的分配份额,且两者也是此多彼少的关系,因此,在界定劳动要素分配份额的同时,还必须考虑资本要素的分配份额,而资本要素的分配份额包括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企业利润两项内容.这样,虽然我们是要说明工资的决定问题,但却涉及到资本和劳动的整个收入分配份额问题.

三个图形中,均检测定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V1、V2和V3分别表示由劳动者报酬的社会功能决定的不同经济效益行业或企业的最低工资、中等工资和最高工资三种不同工资水平,从左向右指示的箭头表示其数值随着箭头方向越来越大.C0至M表示资本的边际产品价值,其中,C0至C1表示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C1至M表示企业利润.从右向左指示的箭头表示其数值随着箭头方向越来越大.

图1为较差效益行业或企业的社会功能工资决定图形.图中,V1为这种行业或企业的社会功能工资水平,亦即该种行业或企业的基本工资水平,它只相当于劳动力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且与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相等,该工资水平在全社会范围来看则为最低工资.由于这种企业的劳动生产力水平所限,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也只等于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并且,这种企业的资本的利润一般来说也会低于社会平均利润.这种情况下,如果这种企业工人的工资水平超过其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则可能导致企业无法生存.因此,这种企业没有搞利润分享的能力,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工资水平便和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相等,并且也体现了工资的正常的社会功能.目前在我国,这种效益较差行业或企业主要是分布在传统制造业和怎么写作业中的私营性质的小微企业,据全国总工会2009年所做的调查显示,这种企业中有近1/3职工工资徘徊在最低工资标准附近.本文关于较差效益企业的工资标准的分析,符合这种小微企业劳动者报酬的情况,在这种企业中,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最低工资就是符合劳动者报酬社会功能的工资水平,超过这个水平,企业将难以为继. 图2为中等效益行业或企业的社会功能工资决定图形.图中,V2为这种企业的社会功能工资水平,亦即该种行业或企业的基本工资水平,它等于劳动力价值+利润分享Ⅰ,也等于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同时,这种中等效益的行业或企业的利润水平也会等于社会平均利润.这个工资水平从整个社会来看为中等工资.它等于劳动力的必要生活资料价值+发展资料价值,即相当于劳动力的基本生活资料价值.对于这种中等效益的行业或企业来说,这个工资水平会较好地发挥劳动者报酬的社会功能,因为,如果工资低于这个水平,劳动者便没有得到其劳动要素对于创造产品收益的贡献的份额,这会影响到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水平,影响到劳动力本人及其子女接受正常的培训教育,影响到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如果工资高于这个水平,企业利润将低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将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此,这个工资水平既有利于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又有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对于这种中等效益的行业或企业来说,这个工资水平就是正常发挥社会功能的工资水平.

图3为较好效益行业或企业的社会功能工资决定图形.图中,V3为这种企业的社会功能工资水平,亦即该种行业或企业的基本工资水平,这个工资水平从整个社会来看为最高工资水平.它等于劳动力价值+利润分享Ⅰ+利润分享Ⅱ,它大于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理由在于:(1)这种效益较好行业或企业工人的劳动力素质往往也较高,这种企业的丰厚利润与较高素质工人的高效率劳动是密切相关的;(2)这种较好效益企业的盈利水平会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即使给其职工多分享一部分利润,企业享有的利润水平也会等于或略高于社会平均利润,从而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不会影响企业进一步提高效益的积极性;(3)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看,整个剩余价值,包括被分享的利润都是由工人创造的,企业职工有理由对自己创造的丰厚利润多分享一部分;(4)从收入分配的社会功能来看,一方面,如果使这种效益较好的行业或企业职工分享到利润分享Ⅱ,就会使这些职工的收入水平达到充分生活资料的水平,即等于劳动力的必要生活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这将有利于劳动力及其家属的生活水平和教育训练程度的提高,将有利于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另一方面,如果使这种效益较好的企业职工分享到利润分享Ⅱ,也有利于扩大总需求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避免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发生的生产过剩,为微观经济运行创造出良好的宏观产销条件.如前所述,从发达国家的历史和经验来看,即使按照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分配,也仍然会发生宏观上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5)较好的企业职工分享到利润分享Ⅱ,改变的只是不同生产要素创造的既有产品的分配关系,而不是他们的投入产出关系,因此并不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图2和图3中,中等效益和较好效益行业或企业的工资决定情况,如果在经济不景气和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的情况下,职工的收入情况可以随着企业的盈利情况对分享利润实行调整,可以减少或取消利润分享.中等效益的行业或企业的职工收入水平可以下调到劳动力价值工资水平;较好效益的行业或企业的职工的收入水平可以下调至劳动力价值+利润分享Ⅰ,甚至下调到劳动力价值工资水平.而他们的最低工资水平就是工人的劳动力价值水平,因为这个水平是保证工人必要生活或最低生活水平的需要,因此也是工人的最低工资底线.

通过对这几种工资理论的综合而构建的社会功能工资模型,其理论创新还在于它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有大量的私有制经济,如果从行业或企业的经济效益来看,劳动者工资水平应该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工资水平,并获得一定的利润分享,但由于资本强势,劳动弱势,劳动力在某种程度上仍存在供过于求等原因,劳动者的工资被压低到其劳动力价值,许多地方一些本来有能力把工资提高到超过最低工资水平的企业,仍把工资固定在最低工资水平上.因此,从提高我国目前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报酬水平出发,通过几种工资理论的综合构建的劳动者报酬社会功能工资模型,有利于为政府和工会组织,根据不同行业或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状况,确立合理的工资指导线和劳资协商工资水平,为普通劳动者提高劳动报酬,并同时实现劳资和谐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