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89 浏览:13677

【摘 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党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又进一步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本文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与深化改革的关系等几方面阐述了在实践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

【关 键 词 】和谐社会;重大关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并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又进一步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这充分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然而,在实践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十六大提出了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全面小康”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小康”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内容.那么,为什么还要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针对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而确定的一次重大战略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什么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从这个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全面小康”两者的现实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另一方面,和谐是一种社会状态,我们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当前发展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促使全面小康的目标在和谐状态中实现.“和谐社会”是对“全面小康”的坚持和发展,是对“全面小康’中关于社会更加和谐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使得“全面小康”在理论形态上更加完整、系统.当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需要长期奋斗,不断推进,逐步实现.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发展问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统一于中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实践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贫困是产生不和谐的主要原因,而发展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当然,富裕言一定和谐,但贫困会导致不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抓住发展,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就是兼顾,兼顾才能和谐.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城乡发展存在不协调,东西部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同的社会阶层的成员之间存在事实上的不均等,都制约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逐步缩小这些差距,消除这些不协调、不平衡、不均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幸福安康,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的精神宗旨,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的需求,为他们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保证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群体与群体,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的和谐.

总之,和谐社会在发展中构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社会是否和谐,又是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标准.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深化改革的关系

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力、公正、有序、安定,要达到任何一项,都需要深化改革.改革是化解并最终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当前,我们遇到的许多矛盾和难题,是前进中的、发展中的,能够通过改革和发展来解决.有人认为,现在各种社会矛盾是由改革造成的,这种看法无疑是错误的.如果在改革上畏首畏尾,甚至走回头略,不仅使我们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以解决,而且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和谐.完全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求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要求有与它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警理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都在积极稳妥地推进,但总的来源,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还不完全适应,尤其是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明显滞后.这是目前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得不到妥善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建立健全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其减震器、安全阀功能,解决困扰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要把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作为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原则.社会和谐是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一个重要尺度.任何改革方案的设计和出台,都要避免引发剧烈的社会振荡.只有代表并维护和落实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才会拥护和支持改革.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已经清晰、明确,今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长期奋斗、不断推进,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理论动态.增刊党校主办.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25个理论热点.中国方正出版社.

[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通过.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