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向左走,向右走?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10 浏览:15354

发展与生态的关系,是环境优势地区面临的共性难题.如何达到二者的平衡,是当政者必须完美完成的“家庭作业”.

今年以来,原本默默无闻的云南俨然成了新闻富矿.从年初的丽江电解铝项目风波,到昆明PX项目事件,被当地政府看好的工业大项目,却引来民众的强烈抵触.一系列事件爆发的背后,有着深刻的背景.

2012年,云南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晋级“万亿GDP俱乐部”.为了加快发展,近年来云南强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昆明千万吨炼油项目,正是云南大力发展重工业的一个缩影.但工业发展的同时,云南付出了极大的环境代价.

2013年初,云南省又雄心勃勃地宣布,5年后经济总量翻一番,“跨上2万亿元台阶”.当云南省上下为这个宏伟目标而摩拳擦掌时,没想到引起人们对生态问题巨大的担忧与反弹.一波三折之后,云南到底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发展与生态的关系,是环境优势地区面临的共性难题.作为“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云南,在两者中选择更为艰难.如何达到二者的平衡,更好地将生态资源优势“变现”,是当政者必须完美完成的“家庭作业”.

生态与发展的失衡

云南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口岸.同时,云南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其中山区半山区占全省面积的94%,具有生态环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征.

云南不仅拥有1560万公顷、居全国第3的森林面积,而且也是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宝地.云南已发现各类矿产150多种,探明储量的矿产92种,其中25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3名,54种矿产储量居前10位.长期以来,云南一直享有“动植物王国”、“天然花园”、“药物宝库”、“基因宝库”、“有色金属王国”等诸多美誉.

云南的人均水资源是全国的4倍,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量位居全国第二.另外,还有丰富的太阳能、地热能等.因此,云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极富生态资源禀赋的地区.

生态资源如此丰饶的云南,在经济发展上却相形见绌,可谓“生态巨人、经济侏儒”.从GDP总量看,受益于西部大开发让云南5年间,经济总量从不足5千亿到2012年突破一万亿,增长率保持两位数,但全国排名仍然偏后,列第24位,在西部12省中位列第6.

2012年云南的人均GDP为3541美元,城市化率为39.3%,三次产业比值为16:42.9:41.1.按照经济学家钱纳里和库兹涅茨等人的标准衡量,这标示着云南刚刚踏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看,2011年尽管列到了全国第15位,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却仅列第28位,在西部12省市落到了第9位,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另外,无论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还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云南的排名都处于20位开外的下游区.

云南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6年来一直徘徊在全国第26位左右,在西部经济发展竞争力排名中,云南从1999年的第2位持续下滑到2012年的第6位.

更严重的是,囿于环保要求和产业基础条件,云南形成了畸形的产业结构,多年依赖烟草和资源开采等少数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晚,现代怎么写作业比重明显偏低,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云南的发展步伐.

生态优势与经济短板的强烈对比,昭示着云南生态与发展的严重失衡.如何走出生态与发展失衡的怪圈,是云南这个被赋予“西南桥头堡”国家战略意义的省份,其任何一任当政者都不得不面临和解决的当务之急.

失败的尝试

2012年,《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2020年)》获国务院批准.“西南桥头堡”的国家战略,给一直以来尝试解决生态与发展难题的云南主政者们,提供了良机.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设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新形势下,云南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网络日趋完善,初步形成通往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便捷国际大通道.可以说,积贫积弱的云南终于迎来了发展机遇.

云南“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并发起了全省范围内的“工业兴则经济兴”、“无工不富”的思想学习热潮.在此之前,包括省会昆明在内,各州市也早已或明或暗地对工业项目不断抛出“橄榄枝”.

在增加GDP数字的同时,各种负面影响与日俱增,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令人担忧.如重要的滇中城市经济圈,分布着云南省级重点工业园区18个,县级以上工业园区47个,工业片区上百个.

由于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布局缺乏,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与产业雷同严重,产业链零碎,不仅未能形成产业集聚作用,反而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

有的工业园区或片区,建在邻近市县的上风口,甚至是饮用水上游.盲目引进项目,造成重污染企业入驻,而园区内部布局混乱又加重了行业交叉污染.如,昆明PX项目所在地安宁市,市内重化工业、冶金等工业片区,对当地空气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多年二氧化硫超标,对下风向的昆明市也有一定影响.

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工业园区,不仅造成陆地污染,而且水污染也日益严重.滇池汇水流域各县区,都在建设工业园区或片区,大量高污染企业废水直接排入,不仅增加滇池治理的难度,还对滇池补水工程形成直接威胁.

事实证明,追求经济绩效的盲目工业化,也不符合云南民众的利益.今年5月,昆明市民集体抵制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落户昆明,主张“不要GDP,不要工业,只要蓝天白云”.

尽管当地一再强调环境保护,但截至目前,云南在解决生态与发展失衡难题上的尝试,应该说都未获成功.其结果是云南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民族文化多样性遭严重破坏,但贫困落后却依然“不离不弃”.

调查表明,云南的资源转化效率低于全国平均值14个百分点,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左右;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居全国第5位,是全国万元GDP固体废弃物排放平均水平的3.6倍;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仅占工业产品总量的7%,远低于全国17%的水平. 因此,云南的生态资源优势并未有效地转化为发展优势,反而面临生态危机,在环境保护上“压力山大”.这同时也说明,在“GDP为纲”的现实下,“晋升锦标赛”产生的政绩压力,不仅无助于生态与发展失衡问题的解决,反而还会产生严重后果,损害既有的生态优势.

均衡之路如何走

可以预见,即便是乘国家战略的“东风”,一味地以追求政绩为目标的“工业强省”,恐怕难以让云南真正找到一条生态与发展均衡的“正路”,这值得反思.

从现实而言,生态与发展的失衡在中国表现突出,经济发达而生态糟糕、生态富饶而经济落后,皆都如此.就云南而言,生态与发展失衡的之道,重点在于如何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在“生态屏障”这个“预算约束线”下,实现生态资源的“收益最大化”.

国家给云南提出的“西南桥头堡”建设,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因此,真正踏上发展与生态和谐的均衡之路,不仅需要云南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

就云南自身而言,必须要坚守“生态资源”这个宝库,一方面积极进行生态修复,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和环境进行“疗伤”,并建立相应的生态保护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不能盲目大搞“工业化”,要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产业,借助高科技改造传统资源产业,发展适合自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环保等产业.


就国家层面来说,“生态屏障”的要求意味着“舍小家、保大家”的奉献,国家应从全局考量,给予云南必要的补偿和支持.

一方面要积极支持云南的经济发展,满足其发展富裕的基本需要,建立和落实生态补偿机制;鼓励云南边贸发展,给予云南外贸在财政、税收、海关等方面的政策倾斜,还要提供必要的发展资金支持,引导云南“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大力发展和支持碳汇交易市场,让云南有机会将生态资源“变现”,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唯GDP的政绩考核指标必须要变,“晋升锦标赛”的游戏规则必须要改.早日实施绿色GDP考核指标,也将有助于抑制当政者的“急功近利”.

云南发展战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难题的解决,不仅关系云南一省人民的发展与未来,其在生态与发展平衡中的探索,也必将给我国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