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造理之父

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87 浏览:17665

尽管知识管理成为显学只是近10来年的事,有一点倒可以确定,要讨论知识管理,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的观点绝对不会缺席.野中郁次郎率先提出“知识创造螺旋”,说明知识创造主要来自个人的内隐知识,可以透过建立分享的平台,将员工累积的知识不断互动、扩大,从个人、单位、部门,转化为整个组织层次的智能.

野中郁次郎目前是日本国立一桥大学教授,他在1995年与同事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出版的《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从柏拉图(Crater Plato)、笛卡尔(Rene Descartes)、博蓝尼(Michael Polanyi)的知识哲学谈起,融入日本企业的实务经验,企图建构一套系统性的知识管理理论,序言中说:“在这本书里,我们把知识当成解释公司行为的基本单位.”

崛起中的亚洲大师

过去许多全球知名管理大师都出身美国或欧洲,主要因为欧美较早接受工业革命洗礼,有更多成功的企业经验可供观察实证.日本却是其中少数的例外.


80年代日本产品挟着卓越的制造管理技术席卷全球,也造就第一位亚洲管理大师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以日本的成功经验与卓越的英语能力,大前成为少数能登上全球舞台的亚洲大师.在大前之后最让西方管理业界注目的后起之秀,就是野中郁次郎了.野中的理论虽然和大前一样建构在日本的成功经验上,但他强调,日本企业的成功并非只在优良的生产技术、和顾客、供货商与政府部门间良好关系、终身雇用制度、或者重视年资等这些我们所熟知的“日式管理”特色,他试图说明,日本企业的过人之处,其实在于其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

野中郁次郎1935年出生,1958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电机系,随后进入日本富士电机制造公司怎么写作.之后他负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深造,前后共花了5年半时间取得商管硕士与博士学位.

研究知识管理的契机

谈到野中开始研究知识创造理论的契机,其中过程颇多曲折.

事实上,野中刚到柏克莱大学时主修的是营销,当时吸引他的是信息处理这个主题.在那里他遇到指导教授尼古夏(Francisco M. Nicosia),并在他指导下进行消费者行为研究.

尼古夏来自意大利,他的专长是以行为科学为基础,从信息处理的观点将消费者决策过程概念化,因为研究领域相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赛蒙(Herbert Simon)还曾为他的书做序.受到尼古夏的影响,野中的兴趣逐渐从营销转向组织理论.此后,野中又受教于多位社会学教授,对他研究组织产生极大影响.

不过,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982年.当时野中和几位任职哈佛大学的日本教授合作一项计划,研究日本企业如何管理新产品开发流程.在研究时野中逐渐发觉,现有的信息处理理论并不足以解释创新,因为除了信息处理,创新过程还包含知识的取得、创造、运用与保存等多种内涵,换言之,仅仅处理信息是不足的,知识才是重点.

其次,在访谈许多创新者时,野中也发现,创新通常来自于创新者个人的信念,这些信念是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或者称为心智模式(mental model).随后他们将主观观点转换成客观语言,并努力争取所处组织的认同,最后才将概念转化成具体产品.尽管创新过程漫长,但是整个过程的开端其实是相当主观的.因为这样的经验,野中后来特别强调内隐知识(Tacit knowledge)的重要性.

台湾《经理人月刊》

2006年7月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