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挖掘教材提升教学能力

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254 浏览:32954

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到21世纪,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潮相互交融、碰撞,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面对世界发展的大形势,对知识的更新和创新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基础教育方面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这也为基础教育中历史课程提出新的任务.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我经过几轮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实践,有如下认识:

首先,新课程与以往人教版的教材在教育理念上有了很大差别,处处渗透着关注人生 、培养情感、提升能力、学会协作的现代化意识.同时也有很多编排的特色,体现紧跟时代潮流的气息.

一、 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主次突出,详略得当,节奏性强

新教材按照课时进行编排,每节课上一课的内容,每一课基本讲一个主题,这样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新知识的规律.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有限,思维活动更倾向于形象化,逻辑思维能力还很欠缺.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应抓住重点,主次明确,深入浅出,注重形象化教学.

二、历史线索清晰,主旨鲜明

历史线索在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从全局把握知识,理解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我认为北师大版历史教材在这点上非常成功.例如八年级上册学生在学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章节中,教材编排淡化了农民起义,强化了中国的近代化因素,教材中始终贯穿着两大线索,一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一是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历程,富有时代气息,注入新的理念,角度不同,认识不同,结果也不同.

三、标题设计新颖,一语中的,富有人文气息

以往人教版老教材在题目设计上,概念性强,给人一种冷冰冰的学究气,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过于艰涩难懂,感觉离现实、学生的生活都非常遥远,因此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兴趣;而北师大版教材在题目设计上,改变了以往老教材中比较传统的、概念性强的特点,清新活泼,一语中的,点明主题,直观精炼,一看就会引起人的兴趣,有想继续了解的,可谓引人入胜.

四、特色明确,凸显能力培养理念

以往人教版老教材在课文编排中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没有过多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感受,因此教材只有正文和课后习题两部分组成,呆板又僵硬,不能吸引学生;而北师大版教材结合学生特点,增加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例如,课前有精心设计的导言;正文分大小字排版,用不同的颜色区分;课文中穿插“想一想”或“议一议”等小思考题;课后设计“每课一得”;为学生设计的有梯度的不同形式的课后作业等.

北师大版教材每一课都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小导言,我认为他能为学生带来很多作用:①可作为导语.导语是讲授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它能一下抓住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兴趣;②可作为教学提纲.新教材的小导言本身就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揭示了本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基本线索,为本课教学打好基础;③指出了重点、难点.大部分小导言往往围绕本课重点、难点提出思考问题,引起学生重视;④可作为学生课前自学的阅读提示.对学生来说,一打开课本首先看到的是语言精炼生动,又富于启发性的课前提示,马上就将学生的求知调动起来,学生可带着小导言中设计好的问题一步步走入历史知识的殿堂.

北师大版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堂容量的要求,很灵活地将课文分成宋体字和楷体字两种字体叙述的内容,宋体字叙述的部分是学生应掌握的主要内容,楷体字叙述的部分是学生阅读的内容,一般是对正文部分的解释或说明,这样的编排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有利于教师更加灵活地根据需要处理课本知识,也可提高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另外北师大版教材比以往增加了更多的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图片,每一课少则三四幅,多则十几幅不等,有地图、人物图、场景图、实物图、壁画、漫画等,这些图片直观清晰,色彩明丽,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历史的原貌,达到感染学生的学习氛围.例如七年级上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文中配备了战国匈奴王冠、玉门关西汉长城、汉代“单于和亲”瓦当、《昭君出塞图》、《农事图》、《张骞出使西域辞别汉武帝图》、《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多达十幅,有利于学生将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学习,真切而全面地感知历史,从而体会到先民们不懈的探险精神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

北师大版教材中的一大亮点是每课课后部分增加了“每课一得”.“每课一得”根据本课正文部分知识适当地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基本上属于历史常识,既好理解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多了一份收获.例如七年级上册第16课每课一得“汉族名称的来历”、18课“《二十四史》都包括哪些史书”、九年级上册第6课每课一得“拿破仑死亡之谜”等等,我认为这个创意非常有效,类似于以前的读书小卡片,说明编写者真正的为学生所想,从学生出发,用心用情的编排教材,抓住细节,挖掘知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而又开拓了学生的应用视野,拓展了知识,丰富了生活.


最后,北师大版教材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独具匠心,构思严谨,梯度明显,具有开放性,符合当今新课改理念.教材在课后习题中一般分为三部分,即“材料阅读”、“自我测评”和“活动建议”.“材料阅读”是原来老教材中所欠缺的,他引用了许多古书、古史中的内容或历史名人经典语言,并配上原文翻译,学生在阅读时既训练了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又获得了解历史知识的第一手材料,更有说服力,并且在长期的训练中,可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论从史出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态度,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11课都江堰时,材料阅读中就选用了《华阳国志》中的一段话来烘托课文内容.“自我测评”是根据课文内容原创的对于广大学生都能做到的一般性试题,重在考察学生的上课听讲情况和接受能力,属于层次较低的一般考查.“活动建议”就属于层次较高的锻炼能力的习题,他的涉及范围比较广,能力培养也是多面开花,当然要求学生的基础也更好一些,才能完成这一练习.例如根据不同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写作评价人物的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自制地图或历史图表;搜集成语、历史小故事制作小报或连环画;举办演讲活动、擂台赛、辩论会;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动手制作打击乐器等等,虽然对学生来说有一些难度,得出的结果还有些稚嫩,但是他真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写作、思维、互相协作等多方面的探究研讨能力,丰富了课余生活,扩大了知识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成就感,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师生间的了解,加深了感情.

其次,由于新教材的诸多新颖设计和亮点,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理解编者意图,吃透教材,采用符合新教改理念的,富有新意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中有两点要把握: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历史内容丰富多彩,但由于历史过去性的特点,生动的历史情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难免呆板也匮乏.能牵动情感的事例往往能引起兴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让历史人物、历史场景走进师生视野,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兴趣的最佳途径.尤其是许多历史事件人物都被搬上银幕,还有大量的文献记录片,我们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节选片段.如讲张骞出使西域时,我借助了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真切感受张骞出使西域时的艰辛和勇敢以及坚定的信念;讲秦始皇扫灭六国时,又借助王立群《百家讲坛》中关于《史记》的部分镜头,使历史课更加形象具体,又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从而理解概念,牢固掌握历史知识.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课堂展示自己的能力,学生往往会积极参与实践,渴望通过探究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是真正将兴趣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开端.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努力为他们创设一个广泛参与、展示自我的平台,以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北师大版教材在内容编排设计时,每个单元都有一节探究课,我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根据内容进行设计,发动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在课余时间根据教学内容积极查找资料,采用不同方式展示探究成果,展示才华,学会协作,提升能力.例如,七年级上册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我根据内容进行设计,将任务布置下去,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通过讲故事、说相声、表演历史剧、制作课件、抢答擂台赛、办小报和画连环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探究结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当然,新教材的魅力远不止这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和教师的不断探索,相信新课改的明天会更美好,基础教育的未来会充满阳光.

作者单位 西安铁一中

责任编辑 张晓楠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