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化反思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823 浏览:92664

【摘 要 】文化产业化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但过度的产业化也会造成传统文化的瓦解和消失,使文化庸俗化.当前全国各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但在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矛盾.因此,在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产业化的领域,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创新力度,增强品牌意识,做到保护与开发并进,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

【关 键 词 】文化产业化 泛文化 文化创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文化部分的论述.可见,已将文化的发展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于文化发展来说是双刃剑,既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也可能会因发展不当销蚀文化的本质.因此,应如何面对当前的文化产业化,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文化产业化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文化产业化的积极意义.首先,文化产业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近年来,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影响日益凸现,特别是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能源、环境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作为新兴产业之一的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污染小、消耗资源少等特点,属于典型的绿色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符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要作用.

其次,文化产业化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怎么写作的行业,其主要目的是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信息、教育、娱乐、旅游等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最后,文化产业化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价值传播的需要.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还具有精神属性,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使其产业化成为可能,而产业化有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已走上产业化道路的大众传播业和出版业,不仅把社会公共舆论信息的传播作为己任,还对社会政治舆论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文化产业化的消极影响.文化反应的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内容,它对人们的素质、品德和价值观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的社会效益应大于经济效益.一旦文化被“过度产业化”就会使其超越界限,影响其社会效益的发挥,从而丧失其精神实质;文化过度产业化会造成传统文化的瓦解和消失.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是经历了数千年文化积淀所形成的.这些文化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它价值的体现主要从所蕴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表现出来,而不是通过其经济层面.传统文化的过度产业化,必然会使其丧失内在价值,成为追逐经济利益的工具;文化过度产业化会使文化庸俗化.不管是以市场化为由还是以满足消费者的娱乐需要为由,文化的发展都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牺牲社会效益和文化的先进性.文化市场的急功近利、炒作大于创作等现象,使文化成为金钱的附庸和庸俗的叫卖品.从事文艺创作的人势必使“产业化”变成“庸俗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尴尬.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文化产业带来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较低,存在的问题较多.

“泛化”现象比较严重.文化产业化过程中的“泛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泛文化”化.当前,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缺乏文化底蕴的“造节”和新商业模式等现象.这些行为具有明显的短期效应,不但没有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严重破坏了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是“泛产业”化.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领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是文化产业的的发展过分强调其产业性.二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不少忽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现象.

文化产业原创力不足现象比较突出.当前,我国90%的文化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在多数影片宣传中都存在忽视甚至遗弃原创,过分注重对导演和演员的宣传等现象.当前中国电影界的最大弊病就是过分重视炒作,极端轻视制作,制作不尊重原作.文化创作中的复制国外剧情、跟风模仿、复制抄袭等现象比较突出.这也印证了我国文化产业原创力不足的现状.

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文化产业法律体系.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形成全面系统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这种不合理的管理格局与长期管办合一的体制造成文化领域内的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文化市场零散分割,流通不畅,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不利于文化企业的竞争.

化解文化产业化矛盾的措施及建议

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源头.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就在于它一直传承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因此,应树立文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坚持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应实施区域差别性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这样既能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又能发扬地方传统文化.此外,我们还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文化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对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进行比较研究,坚持用长远的眼光,从长远的角度,坚持科学发展、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制定出符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文化产业规划要与城市整体规划、地方经济规划以及产业规划等相结合,推动文化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正确认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努力实现二者协调发展.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区别开来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二者属性不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同,因而在管理方法、发展方向、行政干预程度等方面也必然会有所不同.文化事业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公共性;而文化产业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多样化需求而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强的经营性和市场性.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以相互促进.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二者并重,不能有所偏颇.同时要做好三项统筹工作,即文化的基本需求与多样化需求的统筹、文化市场性要求与公益性的统筹、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的统筹,以此来推动政府职能转换和科学引导工作,建立起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与转化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推动文化繁荣. 整合文化产业资源,理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针对当前我国很多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观念落后、实力不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问题,必须通过整合文化产业资源,理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等手段加以解决.要从当地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对文化产业资源进行整合,走集群式的发展道路,实现文化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和规模化经营.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依据文化产业性质与特点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指导,实施差异化管理手段,改革文化管理体制,逐步消除过去文化管理中存在的多头管理和职能错位的现象,实现管理的制度化、专门化和差异化.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引导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制定和完善促进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立法盲点较多,缺少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大法,仍处于文化立法的初级阶段.因此,我们首先要根据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促进文化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为目标,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分别研究制定相应的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法律法规;其次,要对民间文化和一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定专门的法律,做到保护标准严格化、保护措施具体化,防止民间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流失;第三,对文化产品从开发创作、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法律细化和完善,达到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真正实现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激发文化创作的积极性.

加大文化产业的创新力度,实施品牌化发展.政府要从经济和政策方面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扶植一批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和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带动新型文化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文化企业也应制定自身发展目标,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为文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自己的研发队伍.通过建立自主创新发展机制,形成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鼓励员工开拓思路,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技术,与国内文化特色相结合,并加以发展创新,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市场份额.对于创新的文化产品积极实施品牌化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叫响全球的文化品牌,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作者单位:潍坊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