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战略

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937 浏览:103679

高书生 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主持参加文化体制改革多项配套政策和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主持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起草工作.

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国GDP总量目标值将达到55万亿元,文化产业生产增加值在全国GDP中占比将达到5%,也就是说,到2015年文化产业生产增加值应该接近3万亿元.根据最新统计,2010年法人单位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万亿元,这就意味着在2011-2015年期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增量部分每年要超过4000亿元.而整个2004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3102亿元.换言之,在未来的五年中,每年要增加超过2004年全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压力无疑是非常大的.


要有新的战略思路

显然,再用过去的常规思路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远远不够,文化产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新的战略思路.而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思路的确定必须立足于“四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条件)、市场化(体制)、国际化(未来发展方向).以此为前提,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提高文化产品和怎么写作的供给能力.这是当前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说,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依然是相对落后的文化生产力与迅速增长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据专家推算,我国每年文化消费的总量实际超过了3万亿元,而现在我们能够提供的仅为1万亿元;我国演艺市场的规模可达800亿元,而整个2010年该领域的产出却只有108亿元.所以说文化产品和怎么写作的供给能力严重不足,是我们现在遇到的最主要问题.现在的电视台、电视频道很多,北京现在能看到六十多套节目,但是大家却感觉现在看电视,一个台就足够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内容太贫乏.现在我们的电视频道,基本上是电视剧一统天下,除了电视剧还是电视剧.现在的电视节目贫乏到简直令老百姓难以忍受的地步.这个问题所反映的正是现在整个广电节目生产、供给能力的严重不足.再比如去年全国电影生产是526部,但是真正能够进电影院的只有150部,真正能够票房过亿的大概不超过十部,大量电影生产是亏本的.现在有一个新词“影院一日游”,意思就是一部电影放了一天,第二天就不放了,原因是根本卖不出票房.有的电影耗资上千万,最后的票房却只有几十万.这是什么问题?结构问题.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一定要把提高文化产品和怎么写作的供给能力作为战略思路的首要问题.

优化文化产业战略布局.文化产业的发展跟文化建设一样,同样存在布局问题.比如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应该怎么布局、内部生产和渠道建立应该如何安排以及各地区之间文化产业的战略布局等等.当前,文化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非常突出.比如说动漫产业,现在很多地区都在做.全国有七十多个动漫产业园,但真正能够在动漫产业上赚钱的没有几个,投入很大,但基本上没有盈利模式.所以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有特色,不能人云亦云.比如贵阳、贵州做文化产业,那么就一定要突出本地的特色.做企业也是一样,他有我也有,肯定不行,他有我得优才行.

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从去年开始,已经明确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转变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的一条主线.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但是文化产业的自身发展也面临着一个方式转变的问题.当前,最迫切需要转变的就是如何让我们的文化生产从过去作坊式小生产方式转变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如果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提供的文化怎么写作,只是满足于圈内的少部分人去欣赏,去互相吹捧,那么,这样的发展方式绝对不利于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一定要走出小生产,决不能停留在原始的自给自足、自产自销、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生产方式之上.惟其如此,文化产业才能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

把握两个关键问题

提高文化产品和怎么写作的供给能力、优化文化产业战略布局、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是实现我国文化战略性发展的三个关键点、切入点.然而,在如何有效落实这个战略思路上,仍存在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把握.

文化产业的布局.文化产业的布局首先是指文化产业组织方式的布局,而所谓文化产业组织方式的布局,又主要是指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组成关系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方针就是,一方面需要培育骨干企业,另一方面又要扶持中小企业.

为什么要搞大企业,首先,如果没有大企业的迅速扩大,提高文化产品和怎么写作的供给能力,是实现不了的.要想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文化产品和怎么写作的供给能力,必须把培育大企业、骨干企业作为重中之重.其次,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应用、采用高新技术,需要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大企业.此外,中国本身就是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文化产业方面,我们的对手异常强大,如德国的贝塔斯曼、美国的迪斯尼等公司,他们一年的产值是我国所有文化产业加在一起的集合;再如,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一年的收入几乎是我国同行业所有企业一年收入的总和.面对这样的竞争力量,我们靠“小舢板”行吗?肯定不行.中国的大企业不是多了,而是太少.我们需要在“十二五”时期,经过十年、二十年,打造一些市值过千亿的文化企业,真正变成文化产业的航母.

除了扶持大企业,也要扶持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有活力,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有它个性化强的特点.这种个性化发展,中小企业最具优势.

文化产业的布局当然还涉及功能布局、地域布局等其他方面的内容.在“十二五”时期,相关部门要一起来做全国文化产业的示范区,必须鼓励特色化、差异化.从海外来讲,要把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做起来,除了产品的对外交流,还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加大文化产品的出口;更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就要在海外建设文化传播渠道,包括购写或者是并购,甚至是控股、参股海外的书店、影院、剧场、电视、互联网等.

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是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另一方面是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产业.而要把握好这两个方面,最关键的就是加快实现科技和文化的融合.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主要体现就是数字化的建设.我们中华文明的展示肯定需要数字化,包括物质的(文物、遗址、建筑等)、非物质的(节庆、武术等).此外,我们还需要有专业的团队对这些中华文化的遗址、文物进行解读.比如《故宫》,电视台制作了10集纪录片,反映很好.故宫的几十万件藏品,全国展出可能需要几十年,我们每次去博物馆看到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通过纪录片,通过考古专家的解读,我们对故宫的藏品就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十二五”时期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一个重要试验品就是电子书包,关于电子书包的试验,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一个是终端.终端是多接口,回家可以接到家里的电视上,到学校可以连接到电脑上,外出时则可以只拿电子书.电子书包的好处,一是具像教学,变革教学方式;二是转变经济方式,节能低耗.2005年统计的中小学教学课本,每年消耗的木材相当于九百万棵大树,我们要是用电子书包的话,就相当于我们每年都种了九百万棵树.电子书包还可以转型升级,带动终端制造.更重要的是可以转变出版方式,将来的出版社就不是编辑,而是编导,既有音频,也有视频.(责任编辑/蒋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