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打工者的文化力量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807 浏览:130383

融入城市不仅是打工者的渴望,现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多年来,他们并未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这种“无根”的状态造成了打工者身份和自我价值的缺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打工文化”应运而生,而蓬勃发展的民间组织成为重要载体.


首先是组织水平大为提高.自行发起、自行组织的热情非常高涨,相互交流活跃,还联络了港台的劳工组织的文艺团体.通过网络不定期地开展文化交流、文化艺术节、戏剧、歌曲演唱会等公益性演出活动.通过文化活动实践,全国很多地方的打工者联系十分紧密,在他们的网站和其他媒体中,广泛传播相同、相似的文化信息,互相帮助和支持,可以说,打工者文化群体已经不是分散流离的个体,而是逐渐在精神上集聚、靠近,形成互相扶持、互相交流、同声相和、同气相求的群体.从最初时的感情自然表露,到现在有明确的自觉意识和组织机构,工友们发出的,已经不是单个的声音,而是聚合在一起,以合唱的形式,构建积极的主体意识,彰显自身的价值观.

其次是价值观相对一致.他们的价值观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坚持自称“新工人”,反对使用“农民工”,呼吁社会消除身份歧视,他们认为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概念,“‘农民工’,这个边缘我们的名字,这个强调等级的时代产物,早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他们的创作宗旨是为劳动者歌唱,倡导“劳动尊重与光荣”,要求自己代表自己,第二,歌唱劳动者生活,鼓励劳动者自尊、自立、自爱、自强.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大量的内容是来自打工者的生活,他们倾诉打工者的心声,原创歌曲风格清新、简洁质朴、立场鲜明,流露出淳朴而真挚的感情,第三,以文艺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宣传维权意识,并参与维权活动.打工文化正通过在文化上自主发声,来促进声音、信息的公平流动,同时也建立打工者的文化自主性.

再次,打工文化活动得到了政府和全社会的支持.政府和社会给予了尽可能做的所有关怀.当前,一些地方组织的打工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全社会的其他阶层成员对此类活动也表示了很大的兴趣.民间公益性组织的出现,恰恰弥补了政府主导的社会公益活动的缺口,为打工者与社会各阶层的沟通提供了平台.他们提出,“我们不是要制造社会矛盾,而是当社会有矛盾的时候不要回避它,通过正常的渠道来反映.”据我们的观察,许多愿意帮助打工者的人士称,早就希望为打工者做点事,但苦于没有途径和方式.

面对打工文化,我们关注的角度应该是积极的、多重的和慎重的.当然,为打工者融入城市提供必要的帮助,政府义不容辞,社会要形成关怀、尊重新劳动阶层的共识,这些政策和社会共识能够促进进城务工人员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提高,改善工作待遇、生活条件.但根本的、也是最终的因素在于打工者阶层自身,要通过各种方式,启发、教育打工者提升精神内涵,成为一个具有权利意识和现代观念的自觉自为的群体.只有这样,打工者才能整体融入城市,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支积极的整体推动力量,也才能争取和要求自己的各项权益.(作者为党校文史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