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文》中的“齐气”

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045 浏览:131232

【摘 要】提出“文气说”的曹丕《典论论文》一文认为徐干的辞赋具有“齐气”之特点.曹丕考察“气”的概念的形成和演变,兼及诗文的时代特征、地域性和作家个性等对诗文特点的影响,认为的“齐气”呈现的是舒缓疏阔之行文特点,由此亦可见出曹丕对徐干辞赋中所具有的“齐气”有遗憾之意.

【关 键 词】《典论论文》辞赋齐气

鲁迅曾云,“用近代的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的文学领域,在文体、作家主体以及文论上都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典论论文》基本上摆脱了两汉经学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之论文,它也因此而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该文将文章划分为四科八种,并对不同文体之风格的特点和差异一一简要指出,同时提出了作家个性和作品创作的密切联系.这些观点鲜明独到,确可谓发前人之所未发,在文论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典论论文》在具体论及建安七子的创作时,对他们各自的创作特点皆予以评价.其中对徐干的评价是“徐干时有齐气,然灿(粲)之匹也”.让人既感疑惑又觉有趣的是“齐气”一词,它究竟何指?由曹丕所发现并指出的徐干辞赋作品中所蕴含“齐气”是个富有特色的用语,究竟是何指呢?

曹丕论文,论“气”是一重要的批评标准.论徐干则“时有齐气”,评孔融则“体气高妙”,言刘桢则“有逸气”(《与吴质书》).这种体现在作家创作或作品中的“气”其自身有何内蕴呢?文中有如此表述,即“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如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气”的概念的提出,曹丕显然不是首发者.在其前已有关于“气”的诸多论述,然而“气”之意义的指归也迥然有别.庄子以为,“通天下一气耳.”“气”于此是实实在在之物质,乃万物之本源.孟子云:“吾善养吾之浩然之气.”这里的“气”显然与人的品格相关,是指“道德品质修养达到崇高境界是的一种精神状态”.而将“气”与“文”联系到一起,谓之“文以气为主”,意在“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这“文气”说的提出,曹丕当是第一人.在文论史上,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文气说”的提出正反映了文学从着眼于其外部联系转向着眼于文学自身的特质的要求.汉大赋铺采文,洋洋洒洒千万言,劝百讽一,随着国势趋颓,渐渐失去其创作基础.关心时局,哀惜民生的赋家因此便转向了别具特色的抒情小赋.至建安时期,诗文创作中无不表现了这种浓郁的抒彩.从魏武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魏文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从王灿(粲)的“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到曹植的“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日,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皆无不浸染着动人心扉的抒情底色.应该说,“文气说”的提出正是基于建安时期文学所具的浓郁抒情特色之上的.曹丕认为气有清浊之分,且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从中可看出,此气乃作家之气,主要是作家的气质情性.而这种气质情性的形成,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影响.因而导致作家的气质情性不是同一而是各异的,自然也不可能将之象馈赠物品一样交于他人.因此,不同的作家便有不同的气,即气质情性.而不同的气表现在文形成文气,也就是有不同的行文特点.曹丕认为徐干“时有齐气”,也就是说徐干的气质情性属于齐气一类.这种齐气与孔之举的高妙体气和刘公干的逸气相比,它又有何特点呢?我们必然要关注这一“齐”字.在这里首先是地域意义上的,古有“齐周”,俗语有“齐鲁”,指的是今山东一带.而徐干乃北海人.北海者,今之山东寿光县也,正属齐地一带.而齐地古属青州,工商业发达,形成当地特有的风俗特色,齐人大多有一种从容舒缓不拘小节的气质.据《论蘅.率性》称:“楚越之人处岳(齐街里名)之间,经历岁月,变为舒缓,风俗移也.故曰齐舒缓.”由此可见,舒缓是齐地文化的特色.直至今日,论及北方人和南方人的性情特点,北方人多爽朗耿直,南方人多精明细致.何以至此?无它,唯生活环境相异之故也.其中地理环境就有很大影响,北方常是辽阔的平原,一马平川;而南方多丘陵,山明水秀.由于齐俗舒缓的生活环境,作家的个性和作品风格受其影响就在情理之中了.再有,建安时期虽然经学学风大变,但“齐学天人观仍为世尊崇,徐干就是典型”.而齐学讲究四时阴阳对人心情行为的主宰作用,由此徐干创作起来也就不能慷慨以任气了.那么“徐干时有齐气”,自然就是说他经常在作品中表现出一股舒缓之气.而事实是否就如此呢?考察一下其人其作品就可明了了.无名氏《中论序》称徐干“统圣人之中和之业,蹈贤哲度守之行,渊默难识,实伟室之器也.”这是说徐干的气质情性是平和渊默的,与舒缓阔大实无二致.又有曹丕对徐干的总体印象:“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之君子者矣.”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徐干在文学创作时,作品中表现出一股舒缓之气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再看其赋作,惜乎所失者多.“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能过也”,曹丕特别称道的徐干的四篇赋作,仅存《圆扇赋》数句残句(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卷九十三),由此今人无从感受其赋作的原汁原味.但诗赋同源,尽管二者有别,而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相近之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主张“诗赋欲丽”.因此从解读徐干的诗歌入手也可约略知道其赋作的某些特点.其诗歌作品留存于世的也仅有《情诗》、《室思》和《答刘桢诗》等寥寥几首,这些诗作让人读来确有婉转舒缓之感,如《室思》中广为人知的“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由此,我们也就可推出徐干的赋作恐怕也如其诗作具齐气所表现的舒缓之特点.

如前所述,气表现为作家的富有个性特征的感情气势和力量,不同的作家表现在其作品中的文气也就显然有别了.孔融“体气高妙”,公干“有逸气”,徐干“时有齐气”就是生动的例子.建安七子乃建安时期文学的杰出代表.曹丕对其作品应该是给予了中肯的评价,肯定了其所长,也指出了其所短.毋庸质疑,就辞赋而言,曹丕是将王灿(粲)和徐干看作是并驾齐驱的作家.其评曰:“王灿(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灿之匹也.”有意思的是,对徐干的时有齐气,魏文帝到底是作何感想呢?是抑郁?或是扬郁?联系上下文,一“然”字于此当表转折之意.曹丕认为,徐干辞赋中虽时有齐气,但总体看来,其水平与王灿(粲)乃伯仲之间.由此可见,曹丕对徐干的齐气当是遗憾之语,即齐气是徐干辞赋中的不足之处.南朝齐梁时的刘勰结合建安时代的时代风貌,对那个时代的文学做了如是概况:“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雅好慷慨,梗概多气”)因此可看成是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亦即“建安风骨”).罗宗强认为,“雅好慷慨,即指追求浓烈激越的感情格调,梗概多气即富于深厚的纵横有力之气势.”孔融“体气高妙”表现的是一种刚直不阿的感情气势,公干的逸气指的是刘桢作品中“真骨凌霸”壮伟放纵,这些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因而曹丕肯定之;当然,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其作品总体而言是符合“建安风骨”这一特征的,但时不时流露的“齐气”在曹丕看来似乎与时代风貌有所不合,成为玉上瑕疵(尽管瑕不掩瑜),故曹丕以之为憾.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允亮.从“齐气”看汉魏文风的转变[J].兰州学刊,2006,(2).

[4]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选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思想史[M].上海:中华书局,2006.

【作者简介】

朱焕明(1975―),男,汉族,江西吉安人,井冈山大学助教,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