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精神修养思想

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660 浏览:10990

《老子》中最主要的哲学范畴是“道”,它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总动力.人因为无法领悟“道”的真正本质而经常背“道”而驰,深受“为物喜”、“为己悲”等苦乐情绪的困扰,文章通过对“道”的理念论述,详细介绍了老子独特的精神修养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先考察宇宙的形成,然后发现其规律,用他的规律来说明如何修身和治国,这个规律就是“道”.老子的“道”,不仅述说了如何让人的心灵得以净化、纯洁,使人的本性不受损害,而且还详细引导了人们进行精神修养,通过自我反省体察,参透人世间苦乐的真谛,使身心达到范仲淹所说的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完美境界.

一、《老子》对人何以需要精神修养的分析

人需要精神修养是因为人把握不住其“道”,从而失去其“无知无欲”的本性,为人处事经常背“道”而驰,出现了“为物喜”、“为己悲”的苦乐情绪.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人失去其“道”,产生苦乐观念呢?


首先,追求物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认为人受外界物欲的诱惑,欲求过多,这是产生“悲喜”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崇尚名利.崇尚名利的人,“贵大患若身”,他们因为常处于患得患失的状态,所以,“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有人因物欲而烦,有人为名利而忧,人们产生苦乐观念看起来原因各异,但是归根究底产生苦乐观念的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失其“道”,不依“道”行事,所以,老子认为,人若要得“道”,必须进行精神修养,那么如何进行精神修养呢?

二、《老子》的精神修养原则:遵循“道”的自然无为

人有“苦乐”观念的困扰,是因为人不依“道”而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认为“道”是不可见的虚体,万物万事都在用它,我们应该善于寻找其变化的规律,适应其变化的节奏,使自己顺“道”而行,依“道”而事,那么应遵循什么样的精神修养原则,才到达到“道”这种自然无为的状态呢?

1.“慈”――“慈爱”原则.老子认为得“道”之人,必具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他说:“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如果人们丢弃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先进,结果必然是走向死亡.“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可见“慈爱”原则是多么重要的原则.

2.“俭”――“俭啬”原则.“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认为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的.所以追求物欲不仅要适度,而且还要知足节俭.世人往往是因为不懂节俭,所以才会变得要么贪多无厌,要么骄奢浪费,老子提出了:“治人事天,莫若啬”的观点.

3.不敢为天下先――“退守”原则.老子认为,得“道”者已经具备“无为”和“不争”的美德,因此,他们在对待世事万物的态度上,必然会“不敢为天下先”,坚守“退守”的原则.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与之.”

综上所述,老子认为只要人们的精神修养能遵循“道”的自然无为,便能使人总是处于清静无忧的状态中,享受到“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的境界,超脱于人世间苦乐观念的困扰.那么,有哪些精神修养途径可达到这种境界呢?

三、《老子》的精神修养途径

“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东西,老子认为人们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精神修养,必能悟出“道”的本质,达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要求,实现他所追求的那种“百姓皆曰我自然”的境界.

1.致虚守静.老子主张人应该用虚寂沉静的心境,去面对宇宙万事的运动变化.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生息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了解、认识这个规律,并且把它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如若人能涤除玄览,除去心灵之镜上的尘埃,面对任何事物都不夹杂个人的私欲理念,让世事万物都遵其“道”而行,那么,我们就不会为世事而烦了.

2.绝学无忧.老子认为,人要达到“道”的境界,不仅要致虚守静,除去心中的私欲杂念,还要“绝学无忧”,抛弃一切的聪明智巧,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所以,老子强调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也就是要求修道者要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将其置身于身外,免去权欲的诱惑,做到对私欲无所冲动的自由,从而摆脱世俗的苦乐忧患.

3.上善若水.无论是致虚守静,还是绝学无忧,修道的目的都是为了回归到人的那种“无知无欲”的本性,但是,老子认为人修“道”必须达到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上善若水”.所谓“上善若水”,是指具有高尚德行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水德最接近于“道”,如果人修“德”达到水德的水平,那就基本接近于得“道”了.

四、结语

老子的精神修养思想广博而精深,正如他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若能真正把握“道”的内涵,善于以“道”启迪自己,并依“道”而行,必能摆脱世俗苦乐观念的困扰,达到范仲淹所说的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