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传记艺术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340 浏览:92969

摘 要:以章太炎、蔡元培为代表的辛亥革命时期的传记文学,是一份难得的文学遗产,这充分表明了传记这一艺术文类的独特的政治美学价值和巨大的社会作用.近代传记作家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有意识地运用“传记文学”这一艺术形式,在辛亥革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关 键 词 :辛亥革命;传记艺术;文学遗产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292-01

爱国主义是中国近代文学最集中的主题之一,而辛亥革命时期的传记文学所独具的区别于以往传记文学的突出特征是:传记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在反帝反封建、建立民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记文学的发展,在当时几乎成为绝大多数革命刊物不可缺少的部门.

辛亥革命时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传记作家,如革命宣传家、学者章太炎,有多篇传记闻名于世.《邹容传》、《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传》等作品,写得哀婉雅健、令人扼腕,堪称传记佳作.蔡元培的传记也多叙及辛亥志士的嘉言懿行,真实生动;其中叙述亡妻之作,描性写心,一往情深.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他曾以擅治声韵训诂及古文经学名世.然而,在民族矛盾引发全面危机的国际、国内形势刺激下,他攘臂高呼,鼓吹革命,与蔡元培组织光复会.l903年,因“苏报案”被捕入狱,出狱后东渡扶桑,任《民报》主编.后又因檄讨袁世凯而被软禁,直至袁世凯垮台.晚年卜居苏州,有《章氏丛书》及“续编”“三编”行于世.鲁迅曾是他的入门弟子,赞其师道:“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并无第二人.”


章炳麟的散文多以古奥难懂的古文行之,但是,其传记作品却是理明辞达的.特别是以辛亥革命志士为传主的诸篇传记,由于有充实的内容,昂扬的主题,加之叙写生动,传主形象鲜明,形成了独特的传记艺术风格.《徐锡麟、陈伯平、马东汉传》是辛亥革命时期传记文学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名篇.这是一篇合传,具有史传体特征.传主们是名闻遐迩的辛亥烈士,章炳麟与他们素有交往.在选材上,章炳麟不是一昧地铺排,而是集中笔墨于传主的“革命性”方面,又由于章炳麟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活动,因而该传既有政治史的宏观叙写,又有局部的微观记载,读之虎虎有生气.

章炳麟传记的另一个特征是叙写真实,以“人性”视角来传主,而绝无美化英雄之弊,并能完美的将传主的人性与英雄性有机结台.邹容,是一位英年早逝的辛亥英雄,他的《革命军》,热烈宣传革命,鼓舞了众多华夏儿女.但是他的死,并不是战死沙场或英勇就义,而是由于愤世嫉俗“溲膏”而亡.

章炳麟的传记文学于行文中往往义“我”为线索参叙其中,而他在塑造传主形象的同时,也注重对自我形象的塑造.这一特征从以上引文中读者已经可以略见一斑.在另一篇同题的《邹容传》中,此特点尤为明显,此处不再列举.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为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1904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190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7年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抗日战争在香港病逝.有《蔡元培全集》.蔡元培的传记文约分两类,一为以辛亥革命志士为传主的英雄传,如《徐锡麟墓表》、《杨笃先生蹈海记》;一为以亲友为传主的亲情传,如《亡友胡钟生传》、《悼夫人王昭文》.

蔡元培的英雄传,不是直叙传主生卒年月,而是往往于传记开篇特写一段文字,或叙事、或议论、或抒情.有力地渲染了气氛,揭示了主旨.《杨笃生先生蹈海记》开篇曰:“先生以革命为唯一宗旨,以制造炸弹为唯一事业.”《徐锡麟墓表》更是从排满史的角度开篇:“有明之亡,集义师,凭孤城,以与异族相抗者,于浙为最烈;而文字之狱,亦甲于诸省.故光复之思想,数百年未沫.自晚村以至定庵,其间虽未有伟大之著作为吾人所发见,而要其绵绵不绝之思潮,则人人得而心摹之.在所见世以言论鼓吹光复者,莫如余杭章先生炳嶙,而实力准备者,莫如山阴徐先生锡麟,及会稽陶先生成章.顾章、陶两先生,皆及见清帝之退位,中华民国之成立:而徐先生乃于前五年赍志以没.其没也,又为光复史中构造一最重大之纪念,此后死者之所以尤凭吊流连而不能自已者也.”然后才开始叙及传主籍贯、字号.

蔡元培的英雄传与章炳麟的传记一样,严格遵循传记的真实美学原则,写出了革命志士之所以如斯行动的个体原因,而非一味地“宣传、拔高”.章太炎写邹容“溲膏”.蔡元培在《杨笃生先生蹈海记》中真实地写出了传主的“脑疾”.蔡元培的亲情传写得情真意切,一往情深,这一特点弥足珍贵.因为辛亥革命前后的传记多以英雄豪壮之风格见长,而蔡元培却能于人情、人性处低徊唱叹,实为难得.《亡友胡钟生传》对因“秋瑾案”而被误会刺杀的传主,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与惋惜;《悼夫人王昭文》则对结发之妻的死,表达了无限伤感.尤难能可贵的是,蔡元培真诚、坦率地写出了他与妻子之间情感变化的心路旅程,行文中颇多忏悔意.在结构安排上,也可多处看到作家营造布局之妙.此文远承明代散文小品之精华,近启现代怀人散文之意识,艺术价值颇高.

总之,辛亥革命时期的传记文学是一份难得的文学遗产,这充分表明了传记文学这一文类的独特的政治美学价值和巨大的社会作用.

注释:

[1]阿英:《传记文学的发展――辛亥革命文谈之五》,原载l961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2]鲁迅:《鲁迅全集》(6)《且介亭杂文末编章太炎先生二三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