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

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291 浏览:33385

摘 要 民族声乐作为21世纪艺术信息蓬勃发展的语言符号,在当今社会掀起了巨大热潮.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爱好民族声乐的的学习渴求者越来越多,音乐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力量使当今社会文化艺术发展中的璀璨之星.民族声乐的发展与演唱体现着当今多元社会文化的新观念与新思考,民族唱法中的风格特征也遵循了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创新与继承科学要领.我国传统音乐将民族音乐形式与外来新音乐的思潮融入多种不同风格,为当今社会艺术实践的发展铺垫了道路.

关 键 词民族声乐 当今社会发展 声乐艺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秧歌剧是民族声乐发展的雏形,之后歌剧《白毛女》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民族声乐的真正开始,是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一个新纪元.同时期五、六十年代又陆续创作和编演了大量新歌剧、新民歌,开创了民族声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了以郭兰英、王昆等人为代表的一代民族歌唱家.解放后,音乐教育界开始了对民族声乐的教学研究,成立了民族歌剧班、声乐班,七、八十年代,全国各地的音乐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民族声乐专业,建立了民族声乐教研室,民族声乐的发展初具规模,是一个可以与美声唱法相比较而独立存在的声乐流派.

1树立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时代在发展、在前进,人们的观念思维和生活节奏都在发生变化,美的追求和欣赏习惯也都给民族声乐提出新的要求,不论从声乐作品的创作上和演唱上都要有鲜明的时代感.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才能不断满足听众及演唱者自身的审美需要.

声乐艺术在人类音乐艺术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早就探讨过关于声乐艺术的审美问题.传统民族唱法同西洋美声唱法结合后形成民族唱法,其审美建立在传统和现代的审美基础之上:包括:“以‘情’为核心内涵、以‘字正腔圆’为审美取向、‘明亮’音色的独特选择、‘润腔’的创造性歌唱”无论是歌者还是欣赏者都遵从着这样的审美标准形成的审美习惯已根植在理念中.当代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传统的“真、善、美”审美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是鲜明的民族风格、科学的技术方法和强烈的时代气息三者的高度结合.只要是符合传统或发展了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习惯的演唱和作品都应属于当代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


2民族唱法与文化相结合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艺术都有其共同的根源,所谓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正是艺术之树常青,艺术之泉永不枯竭的真实写照.”任何一个民族的音乐形态都与其民族的文化本体密不可分,中国民族声乐正是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在民间音乐基础上生成发展起来的.这是由中国整体文化的乡土性决定的,因而它是哺育中国民族声乐成长的主要因素.中国疆域辽阔,这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广博性、丰富性的特点,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3各种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理论工作者,将民歌划分为若干色彩区,如江淮色彩区、江南色彩区、西北色彩区、中原色彩区、东北色彩区等等.这些歌曲纯朴自然,最为直接、生动的反映了每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展示了每个民族声乐所蕴涵的艺术魅力与多元化的民族演唱风格.旧的多元是经济不发达,各地区相对闭塞落后,地区间、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相对贫乏造成的,应属于低层次的多元化.当前,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正以空前的速度带动着世界的一体化进程.因此,我们所选择的多元化应是发展的多元化、高层次的多元化,应是各种唱法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在相互的交流借鉴中萌生出更多新的演唱风格、流派的多元化.只有高层次的多元化才符合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只有高层次的多元化才能经得起人民和时代的检验.

4声乐教学中要重视民族声乐唱法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民族声乐的形成都要经历极其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而在其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与声乐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每一时期的声乐教育对继承和发扬民族声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任用.当前民族声乐出现“一花独放”的失调现象,我们也必须从声乐教育着手,声乐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从传统京剧、戏曲、民歌中吸取精髓,为民族声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在进行基本理论指导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还必须使学生们较系统地掌握声乐语言的理论知识,提高声乐语言的理论修养,使他们具有分析声乐语言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声乐艺术的发展.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