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时期翻译文学的地位

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975 浏览:70073

摘 要:在翻译及文化交流的历史中,翻译文学长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白话文学史》、《中国近代文学史变迁》、《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中国小说史》等近代中国文学史专著中,翻译文学还能作为独立的章节进行讨论.但自1949年以来,翻译文学已不再出现在文学史中,甚至连外国文学的影响都仅仅只是一笔带过.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正如谢天振和明建所言,“中国文学不提翻译文学,回避外国文学的影响,对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的发生原因的分析和阐释就不可能全面、真实.”

追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翻译文学与原创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充分认识到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道路中的重要意义及突出地位.在本篇文章中作者旨在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翻译文学的地位和作用.

关 键 词 :新文化运动;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文学;现代中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J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3-0000-01

为了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开始了意识形态领域反对封建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出版发行,这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至于新文化运动结束的时间,学界观点各异.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周策纵教授认为1924年反帝国主义联盟的形成应被认为是结束的标志.而在《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中,格里德尔则认为1927北伐胜利,国民党宣称继承早期的革命思想成立国民政府才应该是新文化运动结束的标志.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提倡,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个性解放和思想解放最为盛行.在新文化运动健将看来,只有当国民的个性和思想解放了,国家才能真正地得到解放.为了启迪民众开放思想,文学革命势在必行.在此期间,新的文学、新的文学语言受到大力提倡,“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研究翻译文学对社会的影响之后,埃文•,佐哈尔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旨在阐明在特定文化中各系统的功能作用.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思想来源于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家特尼亚诺夫.特尼亚诺夫形式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整体性”文学思想.这一理论的要点如下:首先,一部文学作品是一个整体,全部文学作品构成一个大的整体;其次,整体不是各从属单元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因素相辅相成而成的有机整体;第三,文学和美学研究应着重研究作品的整体性及其功能,即研究整体之内的各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是如何结合为一个整体的;第四,一部作品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机械拆分为若干独立单元;当然,这并不是说某个单元不可以单独成为研究对象,而是说在分析时,我们必须考虑它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它是作为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有其存在价值.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形式主义文学观,这种文学观强调的是文学的内部结构因素.而非文学与社会、历史、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关系.


结合俄国形式主义和自己对不同社会文学功能的观察,埃文•,佐哈尔认为文化、语言文学、社会都不是由互不相干混合体,而是由相关的元素组成的系统.而这些系统,也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由多个相交甚至相叠的系统组成,因此,他将此系统命名为“多元系统”.所谓“多元系统”是指“社会中各种相关的系统――文学以及文学以外所有相关系统的集成,用以解释该文化中全部的书写.”根据他的观点,翻译在文学多元系统中既有可能占主要地位,也有可能占次要地位,这取决于该系统里其他文学系统的状态.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里占主要地位是指翻译在塑造文化多元系统的中心部分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翻译文学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会积极参与建造多元系统中心的工作:一、当一个多元系统尚未定形;二、该文学在一组相关的文学体系中处于“边缘”或“弱势”的地位;三、该文学出现转折点、危机或文学真空.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系统就属于第三种情况.根据佐哈尔的说法,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现存的文学模式对年轻一代没有什么吸引力,于是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国外.而此时文学系统的中心则呈现真空状态.这时翻译活动变得频繁、重要,占据了主要或中心位置,并且扮演了创新的角色.

晚清改良主义者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策略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命运.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意识到,要想使中国富强、摆脱被压迫的命运就必须首先将人们从封建桎梏中解救出来.他们倡导通过新的文化来教化国民,解放思想,其目标为“提倡,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势在必行,新的文学模式亟需建立.新文化运动战将们在外国文学中看到了希望并开始大量翻译、介绍.翻译活动盛极一时.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翻译呈现以下四个特征:首先,译者人数迅速增加,而且其中很多同时也是作家,如著名的周氏兄弟、胡适、茅盾、郭沫若、徐志摩、梁实秋等.他们对中国的翻译文学、创作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次,对原著的选择面进一步扩大,不仅翻译英美文学,也翻译苏俄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翻译东欧、南欧、北欧文学以及亚洲文学.就风格流派而言,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甚至意象主义都有涉及.就体裁而言,有小说、诗歌、话剧、文学批评、文学史等.再次,通过丰富的翻译实践,翻译家们总结出来许多翻译理念,涉及翻译标准、诗歌翻译的技巧及直译与意译之争等.最后,文学社团在此时期纷纷成立,其中大部分都视翻译为其重要使命,其社团成员通常都是翻译与创作携手并进.

在这一文学真空时期,翻译文学帮助中国文学创建了文学中心.在语言方面,现代中国文学借用了西语的语法、句法及部分词汇并树立了白话文在文学中的地位.就题材而言,引进了西方文学中的自由诗及话剧.就体裁而言,西方文学中关于女性地位、婚姻、自由、人格尊严等主题受到中国作家的关注并被大胆尝试.就叙事模式及写作技巧而言,现代中国文学改变了以往章回体小说第三人称叙事的千篇一律的做法,开始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加强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和气氛的渲染等.

参考书目:

[1]EvenZohar,Itamar.Polysystem Theory(Revised Version)[M].1997.l

[9]book.省略/nzt/his/luxunhushi/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