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民间文学元素培养儿童情商的方法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758 浏览:23021

摘 要: 目前,儿童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主要原因是学校和家庭重视智商教育,轻视情商教育.随着现代传媒的广泛传播,再生态民间文学对儿童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学校、家庭、社区和媒体四个方面着手,探讨了以民间文学(主要是民间童话、故事、儿歌)为范本的三种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儿童情商的方法:户外活动与游戏、编、讲或表演故事儿歌等.

关 键 词 : 民间文学 儿童情商教育 表演故事 编儿歌 户外游戏

所谓情商,是指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和表达自己及其情感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葛尔曼曾概括了五个方面:第一,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第二,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第三,自我激励的能力;第四,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第五,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不难看出,上述五个方面是相互补充、相互沟通又相互制约的,中心问题是人的情绪控制和管理及自我激励.目前,儿童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主要原因是学校和家庭重视智商教育,轻视情商教育.再生态民间文学随着现代传媒的广泛传播对儿童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看,童年是培养情商的最佳时机;而从儿童的接受心理看,儿童喜欢听民间童话、故事、唱儿歌,而且这些再生态民间文学随着现代传媒的广泛传播对儿童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把民间文学应用到儿童的情商教育中是可行的,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

如何利用民间文学培养和提高儿童的情商教育呢?本文从学校、家庭、社区和媒体四个方面着手,探讨了以民间文学(主要是民间童话、故事、儿歌)为范本的三种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儿童情商的方法:户外活动与游戏、编、讲或表演故事儿歌等.事实上,学校、家庭、社区和对儿童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学校、家庭、社区和媒体四个环节紧密结合,共同努力才能把儿童的教育效果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在学校、家庭、社区等场合利用民间文学来培养和提高儿童情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创设情境,表演故事

这是民间童话、故事用于儿童情商教育的一种比较直观的手段,这种方法可以在学校、社区和家庭运用.对于儿童而言,常做的游戏是模仿熟悉的故事中角色行为,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扮演来达到体验、认知事物和情感的目的.模仿是孩子学习社会和情感技能的重要的方法,教师、家长要注意根据民间童话、故事的主题和背景创设表演情境,让幼儿在表演中创造,在创造中游戏,用直观的方式去表现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表演,幼儿体会故事的主题思想及各种人物不同情况下的思想感情.比如小朋友在表演故事《为鸡妈妈报仇》时,当小鸡的妈妈被抓走时,观看表演的小朋友都异常沮丧、难过.当小鸡联合小伙伴为妈妈报了仇时,他们就高兴、快乐.类似的能表演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民间故事《老虎和兔子》、《鼠妈妈找女婿》、《咕咚》、《龟兔赛跑》等[2].除了故事,游戏儿歌也是儿童经常进行表演的游戏形式.如《骑起竹马做新郎》(这是一首小孩以棍子做马,边唱边玩的角色游戏):“帕子盖头做新娘,骑起竹马做新郎.树棍子架起做花轿,街基角上做厨房.大老弟来喊礼,满老弟来跑堂,蚌壳做碗盏,桌子下面做新房.围裙子扎起做毛毛,扯起扣子做奶尝.”[3]在这些游戏中,儿童体验了角色的情感需要,认识理解了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角色游戏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首先它给儿童带来极大的快乐,对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能力、协调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其次,在角色游戏中,儿童认真地模仿各种角色的最优品格,可以促进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纠正不良行为.角色游戏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活动,通过游戏有助于巩固知识,发展各种认知能力.


二、编故事、编儿歌

讲故事唱儿歌,这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要求幼儿有较强的创造性.这种方法适合在家庭、学校、社区和电视等场合进行.幼儿通过编、听、讲故事、唱儿歌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表达情感的能力.孩子学会表达自己会在许多方面帮助他们成长和成功,反之,则会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过于脆弱.孩子用语言把情感表达出来的能力是满足其基本需要的关键因素,民间文学能培养儿童运用语言的形象性和运用语言的情感性.一方面,民间文学由于靠口传心记,语言少静止描述,多动态描写,不仅人物形象、行动、事件的发生发展用富于动态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的抒发、人物的对话也用动态的语言来表现.如:“红门楼,白院墙,里面有个‘蒋’大娘”(舌头).“红杆子,绿叶子,开白花,结黑子”(荞麦)等”[4]等谜语就用简洁的口语将一些事物形象地表达出来了.另一方面,由于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事物借助讲演者的语调、手势等能体现和传达人讲演者的情感、体验和情绪,从而使故事更具情绪的感染力.如《嘎达梅林》中嘎达的妻子牡丹下决心劫狱之前,忍痛杀女儿天吉良的一段:“前辈子要是无缘哪,孩子,为什么给这无恩德的父母做儿女?前辈子要是有缘哪,孩子,为什么一家团聚得这样短促?等心想把你带去哟,孩子,怎能在战场上和敌人厮杀?看你落在敌人手中,孩子,还不如死在亲娘的手下.”等这一大段共有14节,计56行诗句,最后才写道:“杀人的主意冲上了心头,盒子对准了天吉良,随着震耳的声,牡丹跌倒在地上.杀儿的主意冲上了胸口,九音对准了天吉良,随着孩子的叫声,牡丹昏倒在地上.”这一段是作者感情绵密的火力点,母亲和女儿生死离别的心理活动细节被放大,人们清楚地听到了一个被逼上绝路的母亲痛不欲生的呼号,在作者如泣如诉的倾吐中造成了一种格外悲壮的气氛,强烈地撞击着人们的心,极具强烈的感染力.

三、利用各种户外游戏来培养儿童的情商

这种方法适合在学校的课外活动、体育课上运用,也适合在社区、家庭活动里运用.挪威音乐家让·罗尔·布约克活尔德认为,孩子们在游戏中所找到的正是叔本华和巴塞斯各自用自己的方式在音乐中所领悟到的那种自由.游戏具有多种功能:游戏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以不断地激发孩子参加游戏活动的兴趣;可以满足孩子活动的需要,促进大小动作的发展;可以锻炼思维、启迪智慧、发展能力;是儿童社交活动的过程,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学到许多行为规范,有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可以满足孩子模仿的.孩子从出生就开始和周围的人和事接触,随着感觉、动作的发展,对周围的事物越来越想亲摸试试,学着成人的样子去做做.孩子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实现.游戏能满足孩子的主体意识.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的孩子,心理过程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自控能力也比较差,处处要依赖成人,而在游戏中孩子是主人,游戏是根据他们自己的想象和意愿来进行的,他们是游戏的创造者、指挥者和参与者.因此,游戏是最合乎孩子心意的活动[5]. 许多传统游戏和儿歌结合在一起,这便是各种各样的游戏儿歌.如捉迷藏、点大脚、打豆腐、捉羊子、撞麻城、踢毽子、丢手巾、拍皮球、打陀螺、放风筝、跳皮筋、骑竹马、荡秋千,等等.游戏与歌唱的调和,使幼儿在无拘无束的高歌和嬉耍中享受到灵魂的自由飞翔和生活中无穷的乐趣.如传统儿歌《踢毽歌》:“一个毽儿,踢两瓣儿;打花鼓儿,摇花毽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个一百.”[6]就唱出了游戏的特点和趣味,以及小孩子在比试竞争中的愉快感,你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人踢一百个,多不简单和富有成就感.又如跳绳游戏中的跳绳歌:“绳子抡得团团转,妹妹进来跳跳看,一二三四五六七,跳得过去请你玩等”你看有人甩绳,有人跳,有竞争,有合作.又如手指游戏儿歌《虫虫飞》:“虫虫虫虫飞,两个鸟儿斗嘴嘴,大的要娘走,小的要娘背.”《猜中指》:“猜中指,打十五,拿钱来,端豆腐,拿蔑来,打老虎,是吃甜,是吃苦?吃甜,打一年,吃苦,打十五!”[7]儿歌,儿童游戏中自然和朴实的表达,装载了孩子的快乐与童年.儿歌和游戏的结合,不仅对儿童的身心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是儿童处理人际关系的大演练,培养集体主义、团结协作、协调能力的大好时机.游戏和儿歌也可以让他们明白,成功是群体活动过程的一部分,因而有助于他在这个高度竞争的世界中更好地处理问题.另外,这些游戏还能让害怕失败者认识到持之以恒努力的重要性.同样,学会面对失败,培养持之以恒等与自我激励和成功相关的技能.所以用民间传统的优秀的游戏儿歌去培养幼儿的情商就大有裨益.如云南彝族游戏儿歌《猎歌》:“过小河,爬大坡,钻树林,见老虎;虎扑来,树上躲.过山腰,见豺狗;豺狗咬,用棒敲;豺狼逃,去打兔;兔跑掉.下次来打猎,先要磨快刀.”[8]这首儿歌不仅记载了先人狩猎的场景和经验,也是教育生存在山区的彝族儿童勤劳勇敢的生动教材.甘肃永康乡的游戏歌《顶牛牛》:“顶呀顶,顶牛牛,端起膝盖跳着走.你水牛,我黄牛,蹬首眼睛头挨头.你用劲,我用劲,夹紧尾巴拼命斗.你也蹬,我也蹬,地上蹬的尽是坑.你也顶,我也顶,一顶一个坐蹲子.”[9]“顶牛牛”又名“斗鸡”,一种竞技性游戏,参加各双方单腿站立,用手端起小腿,互相顶撞.可两人一对,自由顶撞,亦可’打擂台”,多人分局竞赛,以支持时间长短论胜负.技巧有三:一是撞,趁对方不注意时一撞而胜;二是压,即用膝盖快速压住对方膝盖,致使对方突然倒地而取胜;三是“谎”引诱对方猛撞自己,而自已则巧妙地躲过,使对方因用力过猛倒地而获胜.在这种集体游戏不仅活泼有趣,还可以锻炼身体,培养合作精神.前苏联心理学家艾里康宁认为:“游戏是在真实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的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游戏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其实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的游戏,这游戏中包含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儿童在游戏中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并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性格特征,如蒙古族的摔跤游戏,培养了蒙古族人勇敢善斗的性格特征.

总而言之,民间童话、故事、儿歌在其幻想、直觉、适应儿童心理的表层结构之中,积淀了历代民众传承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等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正如意大利作家伊·卡尔维诺在选编出版的《意大利童活》中文版题词中所说:“民间故事是最通俗的艺术形式,同时它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重视我国民族文化的传统,大力提倡民间童话、儿歌、故事等传统样式,并认真地加以开发、整理与研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借助各种现代化传播媒介在社会上传播,为更多、更广泛的人所了解、熟悉和运用,如此我们才能在喧哗与躁动的当代社会,为更多的儿童提供精神家园,让他们在其中游戏、娱乐、健康成长.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73.

[5]袁玲.游戏是儿童教育的最佳形式[J].山东教育,2002(5).

[6]李浩.传统儿歌[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29.

[7]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9:794-796.

[8]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办公室编.云南彝族歌谣集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446.

[9]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