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的积累

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823 浏览:92595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一提到上作文课,教师是“拉琴的丢唱本——没谱”,学生是“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并且,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费力指导,费神批改,收效却甚微;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是文笔苍白,软弱无力.最后的结果是学生作文没少写,老师也没少批改,可是学生作文水平就是提高不快.久而久之,作文教学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高耗低效、事倍功半的泥潭.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归根结底在于学生平时积累太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活水源头.

正如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提高作文能力,最终要从阅读教学中找突破口,打通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通道,才能解决阅读教学为什么、干什么的问题和作文教学的活水源头问题.现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例,浅谈如何将阅读教学引入作文教学.

一、搜集课本素材,拿来为我所用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威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也说,作文即生活.可是,中学生的作文现状是:90%的学生正在为写作没有原料而苦恼.所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必要的.语文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外,还有中外名著、影视节目、报纸杂志等等,而教科书是众多专家学者心血的结晶,内容涵盖广,思想层次高,理应成为中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因此,立足课本,用好课本,是新课改中每个教师首先要做好的.

我们可以在课本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熟记课文内容,积累作文素材.如学到初一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它与“如何对待困难”这类话题作文联系在一起;学到流沙河的《理想》这首诗歌,可引导学生将它与“理想”这类话题相结合.还可以与学生一道把属于同类话题的课文归纳在一起,便于写作时选择性地使用.对于那些摘选的名著,鼓励并指导学生阅读原著,了解原著,并撰写读后感,进行专题讨论.如果是有一定解读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研究性阅读,通过确定专题、查阅资料、撰写论文、讨论交流等途径将阅读推向深入,锻炼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能力,积累文化底蕴.胸中藏有锦绣,文笔自然生花.

从初一到高三共12套教材中,蕴涵着成千上万个写作素材(包括行文思路),再加上老师在教学中提供的素材,足以建立一个资料库,满足中学生上的创作需要.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课本阅读中搜集作文素材,“拿来”为我所用.

二、积累优美词句,夯实作文基础

优美词句的灵活运用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典故见多了或重复多了,便会形成语感,令你在表达时不检测思索、脱口而出,写作时形象生动、语藏丰富,妙语连珠.好词句的应用,能使我们的文章骤然增色,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初中语文教材选录的阅读文章中,大多词汇量丰富,语句优美,如周国平的《人生寓言》一文中,就用了“皎洁、得失之患、忧心忡忡、慷慨、多愁善感”等词语,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积累这些词语,并尝试着造句.词语造句表面看起来简单,但要造出一个好句子,就必须先弄清词语的含义.同时,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呈现他们学过的优美词句,帮助他们从无意识状态上升到有意识运用状态.笔者认为,在每次的作文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呈现大量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词语,让他们自由选用.学生自己选用的词语超过了教师所呈现的范围的,则给予大力表扬和鼓励.通过课外—课内—课外几次反复练习,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熟练运用词语了.经过一阶段的训练,学生逐渐彻底克服了习作时觉得无话可说的困难,而且对积累词语、运用词语产生会浓厚的兴趣.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而积累和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只有引导学生天天积累,学生才会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练就深厚的语文底气,才会厚积而薄发,在写作的时候,他们的语言才不会苍白,思维才会持续闪光.

三、加强作文仿写,感受写作轻松

实际上,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就是最初借助模仿的方法慢慢地摸着门道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的这一优势,在结合课文传授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使理解转化为运用,吸收转化为倾吐,达到既巩固知识又锻炼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在仿写中感受写作的轻松.仿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仿其意.意,即文章的立意、中心.如学了七年级(上)“至爱亲情”这个单元中的《风筝》《散步》《散文诗两首》《羚羊木雕》等课文后,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长辈,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真实、独立、客观地表达“我爱我家,我爱亲人”的感情,力求达到“我手写我心”的要求.

二是仿其格.格,即文章的思路、结构.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通过学习七年级(上)《春》、《济南的冬天》、《夏感》这些文章,学生学会了使用“总——分——总”的写法;通过学习《山市》,学生明白了要想突出文章中心,就必须分清写作材料的主次,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详细地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就应略写.经过日积月累的仿写训练,学生作文就显得思路清晰,详略得当,而不只是一味地罗列材料.


三是仿其法.法,即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在走一步》《紫藤萝瀑布》等课文运用了象征、联想、托物言志的手法,是学生学习该写作手法的典范之文.实践表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掌握了基本的写作知识之后,经过有目的地仿写练习,摸着了门道,再进一步经过“心营意造”,工而后巧,是能够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来的.

新课标提出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的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将中学生的阅读与鉴赏放到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不应只是对课文的讲解,而是要让学生从中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丰富自己的内涵.新版语文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典范性很强.在教学中我们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作品情感和思想的熏陶,并学以致用,在作品中体现个体鲜活的生命,抒写自己人生的价值取向,开阔自己的胸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这样的语文教学之路才能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