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分类学课程教学改革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82 浏览:6608

【摘 要 】本文从昆虫分类学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阐述了昆虫分类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将课程教学融入科研和制定合理的考核评分标准等措施对提高昆虫分类学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并对其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关 键 词 】昆虫分类学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项目(KZ20121002001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21-02

昆虫分类学是昆虫学和动物分类学的分支学科,主要在于研究昆虫的鉴定、分类、命名和阐述各阶元间的谱系关系和进化途径等.昆虫分类学是农科类高等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课,部分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进行了探讨(段亚妮等,2009).昆虫分类学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昆虫标本的采集、整理、制作和保存,以及常见目和科的分类鉴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造性人才,本文对我校昆虫分类学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1.教学目标的确定

由于《普通昆虫学》课程学时数的大量压缩,有关昆虫分类学的内容在普通昆虫学课程中的涉及较少,可以说是蜻蜓点水,而对于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而言,学好昆虫分类学是学生进行昆虫学其他分支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基础,是植保工作者对害虫进行准确鉴定和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我们对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昆虫分类学这门课程,并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一定的昆虫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尤其是六足总纲中一些重要目和科的识别特征及分类依据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能独立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的优化

结合普通昆虫学所讲内容,我们在昆虫分类学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强调既全面系统,又能突出重点和难点.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们的课程内容共分三大部分:1)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主要讲述学习昆虫分类学的重要意义和分类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常见专业词汇等;2)六足总纲系统发育关系,主要讲述六足总纲的分类系统、分目依据与特征等;3)六足总纲各目常见科的分类特征,结合北京都市农业与北方农业昆虫种类,重点讲述常见农业害虫和资源昆虫所在的目和科的分类识别特征.

3.教学方法的改进

3.1 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

过去,我们仅在理论课上使用多媒体教学,而实验课多用板书的教学方法.后来发现,实验课本来时间就比较有限,若频频板书,不但浪费时间,且由于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容易使学生倦怠,影响教学效果(申建梅等,2011).而理论课上单纯使用多媒体,会使学生感觉疲劳,影响教学质量(刘鹏辉等,2006).因此,我们理论课和实验课均采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显示主要教学内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有机结合;而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则以板书形式详细讲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3.2 结合都市农业需要,加强实践教学

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李亦松等,2011).在讲授内容上始终结合都市农业对植保专业的需求和北方地区常见农业害虫种类,增加了实验和实习学时.其中,实验内容主要根据理论课的教学进度,向学生展示昆虫纲主要目和科,尤其是常见害虫的生活史标本等.而实习则由教师集中带领学生在学校周围、植物园,以及郊区的一定生境内观察和拍摄植物被害状,并将造成此危害状的昆虫采集、带回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类鉴定和形态特征观察,最后以实习报告的形式写出至少20个种的采集记录和鉴定结果,并详细记录3-5种害虫的寄主植物、危害状和外部形态特征描述.经过实验课和实习课的实践训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物标本进行初步消化;另一方面通过实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理论课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本学院学生口管理工作的支持下,结合学生课外活动,在每年的5-10月份,组织大学生昆虫标本采集、制作与鉴定比赛,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昆虫分类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将比赛时间安排在昆虫发生/危害的季节,便于学生采集大量昆虫标本,增加研究素材,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昆虫物种的识别与鉴定;同时,时间跨度大,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尤其是暑检测这一昆虫多发季节,多方采集昆虫标本,了解不同生境下的昆虫物种多样性.

3.3 课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昆虫学课程教学应与科研课题紧密结合,结合我校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展,将课程教学与老师的科研课题紧密结合.对昆虫分类学感兴趣的同学,既可以积极申请市级或校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项目;也可以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跟着指导教师外出采集和制作标本,甚至在实验室进行解剖和鉴定等.

通过将课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我们收到了两方面效果:第一,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承担部分科研工作,如开展“北京地区某类群昆虫多样性调查”,“某种作物/果树节肢动物群落调查”等.通过参加科研课题,不仅使学生懂得了如何开展科学研究,而且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学好昆虫分类学是害虫防治和天敌昆虫保护与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协助教师完成了部分科研任务.第二,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是全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所学专业课程内容的延伸.通过毕业论文的选题、查阅文献与撰写综述、设计实验与提交开题报告、调查研究、整理数据和撰写论文这一系列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组织与实施科研的能力,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也培养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加深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应用. 3.4 制定合理的考核评分标准

考试评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导向作用,以往的课程评分标准参照期末笔试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的出勤率和实验课成绩,而实验课成绩又多以实验报告作为评定依据,这使学生过分注重实验报告的完成,忽视实验的操作和观察,达不到实验课的教学目的.

经改革后,我们在增加实验课和实习课学时的基础上,将教学实习成绩计入总成绩,即实验课平时成绩占20%,教学实习占20%,期末考试占60%.如此以来,实验课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种常用仪器设备(如光学显微镜等)的使用、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等,让学生在观察各种常见农业昆虫标本的基础上,总结分类识别特征,编写检索表,上交实验报告.在实习过程中,安排学生将采集到的标本通过观察昆虫形态特征和查阅图书资料来自行鉴定,并上交采集标本和鉴定结果,教师在统计标本采集数量、评价标本制作规范程度和核对物种鉴定结果准确率的基础上,根据实习期间的表现给出实习成绩.这种考试评分制度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克服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通过对昆虫分类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通过完成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和本科毕业论文,将课程教学与教师科研相结合;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改进考试测评比例和评分制度,将平时学习积累与考试成绩相结合.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昆虫分类学的主观能动性,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和日后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