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改中教师应克服的几种心理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94 浏览:8028

一是守旧心理

在新课改深入推行过程中,一些教师尤其是农村中的一些中老年教师,仍习惯于自己的传统观念,表现在:一是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难以接受;二是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很难适应,于是在教学中继续推行“师道尊严”的古训,很难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高高在上.对学生的关爱少了,自然而然对学生的冷漠和疏远多了.分数仍然是他们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后进生多了,逃学厌学者多了.可我们的教师还没有真正的反思自己的行为,查找其中的原因.


比如,在教学中,有的老师还是过去的老一套,教师读,学生听,分析课文,不给学生留有余地,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教师讲的满头大汗,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总是担心讲得少了,怕学生没理解;其实忽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想办法把老师讲的东西让学生讲出来,让学生去感悟、去思考、去理解.做班主任不能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说啥就是啥,不给学生分辨是非的机会.“严是爱,宽是害”的古训在思想上根深蒂固地左右着老师的教育理念.

二是担忧心理

一是担忧自己的观念跟不上,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二是担忧自己已有的知识陈旧、单一,不能胜任课堂教学,想学又怕费力费神,“老虎吃天爷——无处下手”,有了这种心理,教学也好,自修也好,总是前瞻后顾,怕这怕那,畏缩不前,教师本人心理充满矛盾,以至于新课改有名无实.

三是盲目心理

在新课改中,有的教师不能静下心来,认真钻研学习,不能准确把握新课改的精神与实质.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教改教研等方面缺乏钻研精神与自信.盲目追求课堂教学表面的“热闹”与“气氛”,不注意课堂教学的潜在效果,盲目追求教学手段,包括课件制作.至于对新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却一无所知.这种做法的必然结果是,好的传统与方法丢了,新的方法与理念又没掌握,造成一时教育教学的混乱,学生成绩下降了,教师也迷茫了.

四是应付心理

在教育变革中,有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心理上不愿接收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行动上更是消极懈怠,但又迫于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社会的压力,不得不实行新课改,于是就敷衍塞责,浅尝辄止,消极应付.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更谈不上认知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真正起到新课改的积极作用.消极应付教学,表现在备课不够扎实,学生的作业尤其是作文教师自己不批改,而是组织学生相互批阅,不给学生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学校检查后给这类老师提出建议时,不但不接受,反而以新课改为理由,美其名曰“新课改就是要让学生做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话坚持的不检测,但这样下去学生究竟掌握了什么,得到了哪些知识,还是值得教育者反思的.

新课改在农村还面临许多挑战,广大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这是领会和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必须转变教师角色,使之成为教学改革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着和合作者;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开拓进取.

新课改的成功,需要全体师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总之,实施新课改,提高学生素质,任重而道远,我们广大农村教师必须努力向上,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成为新的角色,成为新课改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