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治疗效果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414 浏览:111435

【摘 要 】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与治疗效果的关系,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将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住院的80例冠心病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与治疗;实验组:在治疗与护理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治疗后随访2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状态-特制焦虑问卷(ST-AI)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存在差异,实验组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心理状态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心理因素有明显关系,对治疗效果有直接的影响.针对冠心病患者存在的情绪障碍,早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避免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不稳定心理,从而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 键 词 】 冠心病;心理护理干预;治疗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3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87-02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冠状动脉供应心脏自身血液,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在护理工作中,通过对患者及家属传授所患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知识,调动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医疗护理活动,认真分析患者患病后的心理反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保健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住院的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3-80岁,平均年龄(62.10 4.88)岁,行常规护理.实验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61.90 4.79)岁,行心理护理干预.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包括常规核对患者的信息,根据医嘱按时按量给患者服药或输液,做好出院指导.实验组病人入院后,评估病人基本情况及生活习惯、家庭、社会状况及病人性格、兴趣、信仰,入院后最担心的事情等项目,以利于更好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人性化护理.医护人员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主动与患者沟通,介绍病房及周围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运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耐心解释其内心存在的疑问,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情绪疏导.护士针对每位患者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针对性疏导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应向患者强调心理因素在冠心病治疗中的重要性,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焦虑的患者,应耐心讲解冠心病的知识,使其正确理解本病,稳定情绪,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与护理.对于忧虑的患者,采用鼓励性言语进行交流沟通,解除其负面影响,同时结合临床上一些成功救治的病例,告知患者只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就能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纠正其恐惧、抑郁心理.


1.3 判定标准 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根据病情进展进行随访2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状态特制问卷(ST-AI)其中包括状态焦虑(S-AI)和特质焦虑(T-AI),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评分数据以 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组的患者各项心理指标变化见表1.心理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的4项指标评分均优于同期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 论

3.1 冠心病目前是临床上公认的身心疾病,也是现在的常见病之一,在得到明确诊断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心理变化,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因此,治疗冠心病不能局限在药物治疗上,应从病因着手做好心理护理,心理因素的心理效应能产生致病和治疗,减轻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可减轻心理应激反应及并发症.应指导病人加强自我修养,保持乐观情绪,学会对自己健康有益的保健方法,消除社会心里紧张刺激,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达到治疗的预期效果.

3.2 心理护理干预的优点.相对于常规护理,心理护理从人性化护理、适当的心理情绪疏导和患者家属的心理指导着手,对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更胜一筹.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