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音乐学习心理现状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999 浏览:155369

“我们喜欢听歌,但不喜欢音乐课.课本上的歌老掉牙,没劲.我们喜欢流行歌曲,音乐课老讲些专业知识,让我们摸不着头脑,音乐课是用来放松的,不是和其他学科一样拿来说教的!”这是网络上一群中学生的心声.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笔者深知中学音乐教学的窘境,通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与了解,开始理解这一代的学生,开始走进他们的心里,开始学会用自己的方式为他们营造起一个不一样的音乐世界.

一、在对比中接受不同与相同

1.不一样的音乐环境.90后的中学生生活在流行音乐和电子音像的年代.随着电脑的普及,流行音乐的制作更加商业化.网络歌曲风起云涌,大量平民歌手通过网络,把自己和自己的作品推向社会.而电子产品的盛行,让学生能便捷地接触各种音乐.随着各类选秀节目的兴起,每个孩子都憧憬明星梦.受父辈喜爱的革命歌曲和优秀民歌已淡出他们的生活.

2.不一样的学习压力.进入重点高中是许多初中生及其家庭的目标,中考成了“小高考”.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学生压力大.一些“副课(音体美)”形同虚设,孩子减少了基本的调节,累上加累.音乐课变成了作业课或索性改上为主课,活动更是少之又少.

3.一样的生理心理特点.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首先,生理上进入了变声期,男女生音色开始发生改变,经历变声期,声带发育完全.学生对自己的声音不适应、不喜欢,不太愿意让别人听到他的声音,更不愿唱歌.尤其是音调较高的歌.其次,心理上也进入了人生的重要转变期,是急剧的、激烈的、是对外界的感受敏感的时期,国外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否定期”“反抗期”“危机期”.在情感方面,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有波动性.常表现出少年期特有的热情,特别重感情.易受外界刺激与影响,易情感冲动.个性初步形成,但不够稳定.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分析判断能力也有所提高,对于音乐课更是有了自己的判断与评价.

二、在交流中产生共鸣

1.环境效应、古今并存.环境因素对学生音乐心理发展作用明显.大众传媒的普及,大大改变了学生音乐环境.对其心理影响较大.教师要进行正面的引导.

引导一:环境中的示范人物.通过歌星的实例如周杰伦,让学生知道他们的成功来自于小时候对音乐的热爱.他们都经历了优秀古典音乐的洗礼,才有了今天的造诣.而走在流行音乐前沿的他们的作品中又融入了中国国粹——京剧、民族乐器、国内外经典民歌等古典元素,这更能证明经久不衰的古典音乐魅力所在.在梨园单元,穿插加入京剧唱段的流行歌曲《花田错》《霸王别姬》;在学习民歌时,加入流行歌曲《本草纲目》让学生学唱分析与民歌《辣妹子》的关系,使学生渐渐接受古典音乐.

引导二:环境中的示范歌曲.学生唱课本歌曲味同嚼蜡,唱流行歌曲却有滋有味.音乐课变着法激发学生兴趣,也不能使之像唱流行歌曲那样“一听就会,一唱就醉”.学校历来对流行音乐持抵制态度,认为难等大雅之堂.但流行歌曲是赶不走的.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请一些对音乐“特别有感觉”的人参与试验,结果显示,他们在听特别喜欢的音乐时,大脑中的多巴胺含量明显上升,这与美食在大脑中引起愉悦反应时的情况相同.因此可以挑选一些作品作为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去模仿学习,如电影《修女也疯狂1》主题曲《I will follow him 》,先让学生欣赏电影版的合唱,再欣赏学生翻唱版的演出,分析如何模仿并加入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就会愿意唱、愿意编,甚至愿意演,这也可以为学生参加各项活动作积累.

2.音乐缓压、乐智并存.让学生了解: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更有效地学习.

在汉语中,音乐的“乐”与快乐的“乐”是异音同字.《礼记·乐记》中对音乐的表述就是:“乐(yuè)者,乐(lè)也”.同样,在英语中,代表“音乐”、“乐曲”的music与代表“使快乐”、“供消遣”的amuse也有着词源上的联系.这说明音乐能使人心情愉悦,而愉快的心情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无疑是有利的.正如心理学家尹扎德在情绪理论中强调的:“积极的情感为有效的机能作用和创造力提供了背景和动机等对学习、知觉和人格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加拿大神经学专家扎托儿的论文《音乐与脑》中“音乐与情绪”部分,作者谈到,在音乐情绪反应的实验中,有77%的被试在音乐聆听过程中有“颤抖”的反应,这种反应与“狂喜”的陶醉感是相似的.事实证明,热情乐观的音乐使人心胸开阔,气势磅礴的音乐使人坚毅刚强,宁静的曲调令人心情安定,欢愉的旋律使人精神焕发.课堂上,我们可以教唱悦耳动听的歌曲,这能让学生暂时忘记文化课的压力,像《感恩的心》、《We are the world》、《让世界充满爱》等励志歌曲,都能让学生通过对具有崇高意味音乐的演唱,培养对真、善、美的热爱,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从而化忧伤为欢悦,化暴怒为平静,使精神获得平衡,情感得到调节与宣泄,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另外,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E)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像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而音乐教育的形式是最不拘泥于课堂的,在课堂之余,设置一些轻松新颖的文艺活动,比如圣诞晚会、万圣节舞会、篝火晚会等,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时间,积极参与.不设比赛的形式,不强调节目质量,重在让学生在编排、练习、演出的过程中,促进大脑皮层,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像,以及表达和交流等各方面能力,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受欢迎的人.


3.知己知彼、爱育并存.为充分了解学生的喜好可以做一些调查:

(1)你常常会在哪里听到音乐?(答案丰富多彩,借之告诉学生音乐无处不在.)

(2)你喜欢听什么类型的音乐?(看看喜欢古典音乐的人能占多少,结果4%左右.)

(3)你知道的音乐家有哪些?(了解学生在小学的音乐积累和基础,结果参差不齐.30%的人可以说到5个以上,60%的人能知道贝多芬、肖邦、阿炳等三个左右,还有错别字,10%的人实在不知道,写出了许嵩、徐良.)

(4)你知道的乐器有哪些?(目的同3,结果大部分都能说出五个以上,以中国的民乐居多.)

(5)你会演奏什么乐器?(了解学生的乐器基础,结果很少一部分学过,而且现在仍然坚持在学的每班几乎一两个.)

(6)你喜欢的歌曲、歌手有哪些?(了解每一届学生喜欢的不同时代的歌曲,课后老师先去了解,课上才有交流、才能产生共鸣.)

(7)你喜欢音乐课吗?为什么?(答案多为喜欢,因为音乐可以让人放松、快乐.也有不喜欢,因为老师总是教书上的歌、说老师很凶、音乐课被挪用等.了解这些原因,老师便知道如何应对.)

青春期的初中生有叛逆、有冲动,需要教师的理解,心灵的交流是最本质的,也是最奏效的.交流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能实施各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在音乐课上得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