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时期恐惧心理的家教应略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91 浏览:10593

案例:儿子已经四周岁了,最近早上总是醒的特别早,经常凌晨四点多醒来后便不肯再睡觉了,问他理由,总是很紧张的回答到:“我不要睡了,我睡着了会做梦的!”原来是梦中的恐怖场景让他对睡觉产生了恐惧.

案例:以往晚上散步回来,儿子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楼道里即使不开灯,他也无所谓,近来总是缩在后面,紧紧地拉着我们的衣服不肯上楼,嘴里还说着:“我怕黑的,有怪兽吗”一定要等开了灯以后才肯跟着磨蹭着上去.

通过与儿子班上的一些孩子家长及班级老师做了一些交流,发现很多这个年龄的孩子都有这些情况发生.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在哪里呢通过对儿子生活环境的回顾与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原因在于:

1 信息的多元给孩子带来冲击:比如近期电视等媒体中频繁出现的地震、泥石流、汽车炸弹爆炸等灾害性信息给孩子带来很多自然与社会负面的信息,另外动漫作品的成人化及暴力倾向也对孩子的社会性意识存在一定的误导.

2 教育的空白给孩子带来迷茫: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心往往局限在知识体系与能力培养的发展上,而忽视了幼儿心理表现的关注与正确引导,导致孩子无法排解内心的迷惑与不解,久而久之形成恐慌心理.

3 心理的早熟给孩子带来干扰:孩子对一些事物产生恐惧是其成长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体验,它的内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现代社会的孩子由于家庭教养和社会信息的不断进步,孩子的心理发展已经大大超越生理发展,而心理的早熟也让孩子更早的进入充满想象的恐惧年龄.对想象中的“鬼怪”、死亡、强盗也会产生恐惧,害怕妖魔鬼怪、害怕找不到家、怕一个人睡觉时做噩梦等等.孩子接受信息的敏感度非常强,生活中的点滴信息对他们都有着很强的影响.害怕、恐惧是人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研究表明,儿童恐惧的对象是随年龄增长、经验丰富而改变的.幼童多对动物、陌生的物体或突然失去身体支持等感到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便对想象中的一些动物、黑暗及有伤害性的威胁感到恐惧:且年龄越大,其主观想象的、预料的危险引起的恐惧越多.

作为家长,一旦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状态后,务必保持冷静的头脑,仔细分析,了解孩子恐惧的缘由和原因后,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我们就可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1 宜正向鼓励忌反面呵斥: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出现的这种情况,应当冷静分析孩子出现的状态,从孩子的语气、神态中来分辨孩子是撒娇的表现还是真的内心恐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比如对自然灾害等现象的恐惧,家长须耐心做好有关现象的简单道理的解释,并可借机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和求生自救能力的培养,消除孩子对这些现象的无知,一旦明白真相,其恐惧心理便会自然消除,成人此时最好还要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表情.以鼓励的口气做好心理疏导.切忌不加分析,武断的冠以“胆小”的名头,给予责怪与批评,这样的后果只会导致孩子的恐惧心理加剧,更加难以面对,且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2 宜开放疏导忌封闭教育:在面对孩子出现的畏惧恐慌心理,作为家长应当带领孩子多到户外公园等场所进行适宜的运动或其他户外活动,让孩子在自然中放松身心,消除紧张感,以美好幸福的生活转移孩子对不良信息的注意力,使其逐渐忘却,消除恐惧感.同时家长在生活中要注意幼儿对信息的接触与筛选,做一个有心人,即:关注信息对孩子的适宜性,尽量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电视节目或其他信息资料给孩子,切忌过于紧张的在家庭中以说教的形式给幼儿以开导,空间的封闭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与抗拒心理,不但教育效果达不到,反而使孩子情绪更加焦虑急躁.

3 宜榜样示范忌负面刺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父母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一方面,在面对各类负面信息时,家长要坦然处之,给孩子做好知识的讲解与应对策略的传授;另一方面,父母要多关爱孩子,加强孩子行为习惯的指导,建立适度适宜的行为界线,鼓励孩子以有效的方法解决面对的困难与问题,培养孩子的自信与自主能力.家长以自身坚强勇敢的行为影响孩子,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体验美好幸福的生活.切忌在家庭生活中,由于孩子的行为习惯与家长的要求相悖时,用恐吓类的话语刺激孩子,用告诉老师、驱逐出门等形式使孩子产生孤独、焦虑等恐惧心理,虽然能奏效一时,但在孩子的心灵上却播下了恐惧的种子,对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适得其反,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