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站记者如何增强新闻敏感性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57 浏览:21132

一位新闻界前辈曾这样提示后来者:新闻到处都有,俯拾皆是,甚至旧闻里面也有新闻,就看你能否及时捕捉到它.这就要看一个记者的业务能力了.这种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新闻敏感性是其中的关键之一.

何为新闻敏感性?一般认为,新闻敏感性就是及时准确发现新闻的能力,是能迅速准确地判断什么是新闻、有多大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敏感性强,记者就能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发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来,继而撰写出有分量的新闻稿件;反过来,新闻敏感性弱,明明新闻事件就在眼前,也瞧不见,抓不住,失去了好机会.

新闻敏感性,对驻站记者而言尤为重要,每一位驻站记者必须具备新闻敏感性,否则虽然身处地方采访一线,有许多新鲜、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新闻素材,这其中有的属于地方性的新闻,有的属于全国性的新闻甚至影响世界性的新闻,却是很难捕捉到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记者能撰写出许多引人注目的好新闻,有的记者却身在宝山不识宝,在基层工作很累,新闻作品数量少、质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驻站记者究竟应该怎样增强新闻敏感性呢?

一、驻站记者要增强政治敏感性

党的新闻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新闻敏感性首先取决于政治敏感性.政治敏感性是新闻敏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新闻敏感性的有效途径是要密切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善于从政治的全局、工作中心大局出发分析事物、发现新闻,反之,就会成为忙忙碌碌的写稿匠.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是只要认真学习,坚持不懈,难题会逐步解决的.


提起政治敏感性,有一件事印象极深:曾经做过新华社摄影记者的徐光春,在基层记者站工作刚开始到下面从事采访时就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然很辛苦地拍了不少图片,结果被采用的却很少.后来,他开始反省自己,认识到是因为自己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还没有“吃透”的缘故,于是在政治敏感性方面开始了“恶补”,在实践中深刻领会、把握精神,新闻敏感性也随之增强.后来,他拍摄的新闻图片多次被《人民日报》采用,在《人民日报》一版多次见诸报端.

从事地方记者站工作至今已有十个年头,工作经历和实践使我认识到政治敏感性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会产生政治敏感性,有了政治敏感性才能写出有分量的稿件来.

在这方面,辽宁日报前辈们为我们做出了典范:如范敬宜的名篇《莫把开头当过头》、谢怀基的《木器五厂得救了!》等等.谢老后来在介绍他的《木器五厂得救了!》的写作过程时说:“当时,全国企业都在进行整顿,部署扭亏增盈工作.木器五厂所发生的,也是经过整顿后,企业由亏变盈的常见的事实.这一类的报道,见诸报端的已经很多了.写不写呢?我觉得,对于整顿企业这一重大部署,不能只宣传一次两次就了事,而应该反复宣传和连续报道.这是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报纸的重要任务.”

二、勤动脑,善用比较方法

对一个记者来说,勤于动脑是增强新闻敏感性的重要因素.“脑之官能在思”,对新闻素材要进行反复想、认真琢磨,时间一长,就学会了分析比较的方法,提高分析、辨别、比较的能力,对增强新闻敏感性关系极大.

比较的方法是分析研究客观事物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新闻与旧闻而言,报道中所涉及的主流与支流、成绩和缺点、先进和落后、经验和教训等等,都是通过分别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去领会而增强新闻敏感性的.利用这种方法,能从浩如烟海的实践中,挖掘出好的新闻.

1983年3月3、4日,范敬宜到康平县两家子公社采访,连续两天住宿在公社秘书室,睡了两天安稳觉,没有遇到社员打扰,陪伴他的是公社的秘书.后来一篇450字的《两家子公社干部开始睡上安稳觉 夜无声 早无堵门人》在《辽宁日报》1982年3月15日第一版刊出.《人民日报》1982年3月21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