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艺术的交融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13 浏览:19389

摘 要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堂的拱顶视觉效果与结构技术密切相关,对教堂的使用功能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阐述其演变的原因、不同的艺术效果以及所依附的技术力量.

关 键 词 :中世纪:教堂;拱顶视觉效果;技术与艺术

中图分类号:TU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1―0074-02

收稿日期:2006-10-26

作者简介:陶珂(1981-),女(壮族),广西人,硕士研究生;黄文宪(1954-),男(汉族),广东人,教授.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崩溃到15世纪文艺复兴时代,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中世纪.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神学笼罩的时代,基督教统治了整个西方世界,包括人们的精神思想,这一时期的建筑也以基督教的教堂建筑最为辉煌.中世纪前期,欧洲呈现出一片荒蛮的景象,建筑也发展得比较缓慢,较古希腊和罗马还有倒退之嫌.10世纪以后,由于先进的封建制度取代了奴隶制度,特别是11世纪以后,大规模的外族入侵停止了,西欧的经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开始出现稳步增长,到11世纪后半叶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建筑也蓬勃发展起来,在教会的引导下,曾经受苦受难的人们怀着对上帝无比崇敬和感激的心情,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教堂建设中去.在建筑史上,这一时期的教堂有两个阶段:罗马风时期和哥特时期.最为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就是由罗马风教堂一步步发展演变而来的,但它们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形式上的还是思想上的.

中世纪西欧的教堂基本上是传统的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式,其中厅均采用交叉拱顶.其实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就有用交叉拱覆盖巴西利卡的做法,但在罗马帝国覆亡后被荒废,中世纪早期人们采用木桁架做屋顶,出于防火安全,罗马风时期恢复交叉拱技术,但这时在古罗马就已成熟的混凝土技术已失传,所以用砖砌筑交叉拱.

在交叉拱技术不断成熟的过程中,教堂内部拱顶的视觉效果也不断变化.最初采用的是有肋交叉拱(图1).

但它形成的效果是开间高高隆起,并且空间很不连续,使巴西利卡式教堂原来导向性极强的功能减弱,虔诚的教徒与上帝之间仿佛也产生了隔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堂中厅拱顶的形象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也可以这么说,是问题的产生推动了交叉拱技术的不断进步,而技术的进步使得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从而使建筑内部的形象发生了一连串有趣的变化.紧接着人们采用了无肋交叉拱(图2),使得开间隆起现象稍微得到减轻,但问题并没得到很好地解决,空间的连续性还是较差.

这时在法国干脆不采用交叉拱而采用较为连续的筒形拱了(图3),这成为法国罗马风教堂的一个常见特点.使用筒形拱使拱顶的上隆问题得到解决,空间也更为连续,但由于筒形拱需分段砌筑并且需要横向的拱肋支撑,所以在视觉空间上的感觉还是一节节的.在英国出现了六分肋骨拱的做法(图4),就是在交叉拱(又称四分肋骨拱)的中间横向再加上一道拱肋.

这样做使交叉拱隆起的现象得到纠正,但由于对角方向的拱肋过于扁平,使整个拱顶有下陷的感觉,也没达到理想的效果.后来在英国还出现了另一种更聪明的做法,预示着哥特时期即将到来,就是把有肋交叉拱的开间做成长方形(图5),这样使开间对角线的长度与横向长边较为接近,能够在保持对角肋成近似圆形的情况下使两个开间合并后的纵向拱顶平滑相连,同时也使六分肋骨拱下陷的感觉得以消除.

到了哥特时期,教堂采用了尖拱(图6),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由于尖拱的应用,每个开间的起拱角度不受限制,所以纵向拱顶能平滑相连,而且使用尖拱后,不但部位不会向上隆起,而且交叉拱所覆盖的平面也可以是长方形的,也就是说开间可以大大缩短,原来设在大柱子间用于空间划分和支撑二层的小柱子可以撤掉,使得整个中厅柱子的样式恢复到以前初期巴西利卡统一的形象,使罗马风时期被中断的向祭坛方向的连续运动聚焦趋势又得以重现,而且整个空间的感觉非常轻巧.


中世纪的宗教统治虽然把建筑的发展限定在为宗教怎么写作的基础之上,但是建筑的创新却从来没有停止其前进的脚步,建筑师和艺术家们在黑暗的中世纪依然在不断地尝试着对建筑新技术新形式的探索,从以上对于罗马风时期和哥特时期教堂形式的变化中既可窥见一斑,同时对于今天的设计师在探索新建筑的旅程中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和激励.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论文范文